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23
“这”代“此”代“兹” 、以“已经”代“既” 、以“必然”代“必” 、以“那”
“他”代“彼”代“其” 、以“只”代“惟”代“但” 、以“虽然”代“虽” 、
以“从”代“由” 、以“到”代“及” 、以“休”代“勿”等等,但前者毕
竟为数较少,后者才是更为常见的现象。
文言因素的另一个表现是夹用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文言句式也是古
代汉语中颇具文言色彩的部分,它有如勾画了一个外在的框架,构拟起文
言的格式,传递出文言的气息。语言的发展使古白话中不少句式已不同于
正统文言, 《三国演义》出于营造气氛的需要,仍然选用了文言句式。例如
第二十八回就出观了以下句式:表示反复问的“丞相知否?”疑问代词宾
语前置的“云长今欲何往?”询问行为可否的“且再回见丞相,若何?”
用以解释原因的“老夫所以忧耳” ,用“非”字的否定判断句“绿林中非豪
杰托足之处” ,不用判断词或用副词联系主谓语的判断句“此关将军也” 、
“曹操乃劲敌也” ,用“之”字复指的宾语前置句“何恨之有?”表示意动
用法的“绍然其言”等等。这些也都给读者听者以浓厚的文言感受。其实,
从句法发展的角度看,在宋元以前的汉语口语中反复问句已经出现了“知
不知”之类格式,又常可用由反复问句句末否定词“无”字演化成的“么”
字构成的是非问句,疑问代词宾语已完成了向后置发展的过程, “是”字式
肯定判断句早已成熟,用以解释原因的词组“所以”也演变成为表示结果
的连词“所以” ,用“不是”表示的否定判断句也已习用为常,用代词复指
前置宾语的现象已不见踪迹,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更只是仿古的现象。 《三
国演义》在使用相应的古白话句式的同时,又夹用一些文言句式,很明显
是人为地“文言化”的结果。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