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7
情势万分危急,他决不弃民先行,常说:“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
“若为小利而失信于天下,吾不忍也。”这与董卓所鼓吹的“吾为天下计,
岂惜小民哉”是截然相反的。由此,刘备“仁德”之主的名声传遍天下,
对于他收罗群才,创一代基业起了很大的作用。刘备当了皇帝之后,刘、
关、张三人之间,还保持着“桃园结义”的初衷,所谓“义为君臣,恩犹
父子”, 这对于封建君王而言是极其难得的。而小说中曹操其奸诈、残酷
的性格恰与刘备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曹操以“宁教我负天下,休教天下人
负我”为人生哲学,他为报父仇进攻徐州,“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
坟墓”;他讨袁术,却因缺粮耍诡计而枉杀了粮官王卮;而曹操称王之后,
则大杀功臣,如陈琳、杨修等功臣劳士,一个个成了他的刀下之鬼,这是
封建帝王常实行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残酷政策……
从这些对比描写中,可以看出小说中“拥刘反曹”的观念,也充分表现了
封建时代人民拥护“明君”,憎恶“暴君”的愿望。
刘备重义,不仅表现在忠于汉室,“欲申大义于天下”,而且表现在
其重个人义气,重兄弟之义上,后者使“义”的理想化达到了悲剧性的高
峰。刘备把兄弟之义超于国家、社稷之上,以个人感情代替政策,一反常
态拒不采纳一切忠谏,一意孤行。在这里,其兄弟之“义”与恢复汉室的
“忠”是相对立的,但也是符合这位以“义”著称的明君的性格的发展的,
否则,刘备就不能成其为刘备了。“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这就是
贵在于“义”。这种高度地美化刘备宁可不做皇帝,不为个人独享富贵而
决意赴“义”的那种悲切执着,坚贞不拔的凛然义气,使他的性格更加净
化。作品歌颂刘、关、张三人为忠义而生而死的一生,正体现了典型人物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