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论《三国演义》中“义”的悲剧性
(0 次评价)5755 人阅读0 次下载
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6 能睹也”,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面对蜀汉的种种劣势和困境,乃至 不可避免的失败的趋势,他始终把尽忠奉献当作生命的终极目的。为了蜀 汉事业,他抱病南征北伐,临阵督战,甚至“亲校簿书,自理细事”“夙 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不过数升”。临终前还遍观各营, 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这种悲剧情怀激 起了后代多少人为之同声一哭,“卧龙虽得其主,未得其时,惜哉!”真 是“无志决身歼,不计利钱之孔明,则谁传扶汉之心于千古”。作者大力 推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义精神,与作者的美学理想和思想倾向 是大有关系的。这种“忠义”观,是封建统治者所需要的,也在一定程度 上是符合封建社会人民的理想的。 四、仁义刘备的悲剧性 在《三国演义》中,就英雄典型而言,较之关羽、诸葛亮,刘备的形 象并非刻画得十分成功,但从“义”上分析,他的悲剧性格的刻画和渲染 却是鲜明的。作者是把这个人物作为包含“忠义”理想的明主和仁君形象 来塑造的。 刘备的一生从始至终都把“义”作为个人行动的准则。君主之“义” 在于爱民,在那个战乱频仍,人欲横流,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封建社会 里,能“爱民”是很难得的,尽管“爱民”的目的在于治民,但也还是人 们所欢迎的。在小说中,刘备以宽仁待民和曹操以残暴害民形成了鲜明的 对比。刘备深知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他初作喜安县尉,就“与民秋毫无 犯,民皆感化”,在新野时,老百姓又歌颂他:“新野牧,刘皇叔,自到 此,民丰足。”当阳撤退时,十几万百姓跟随他渡江,而追兵在即,尽管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7-07-03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5160554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7-5 01:43 , Processed in 1.44128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