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论《三国演义》仁政思想的悲剧实质
(0 次评价)5373 人阅读0 次下载
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3 封建社会的政治实践中,对统治者来说, “利”比“义”事实上更具有诱惑 力。尽管孟子极力鼓吹“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 ,把“仁政”的威力说得 天花乱坠,无以复加,而齐宣王更感兴趣的则是“齐桓、晋文之事” 。超功 利的伦理追求,曾普遍地被认为是缺乏政治眼光的“妇人之仁”而受到嘲 笑。当然,历代统治者们也曾大力倡导伦理道德,但他们对伦理的倡导并 不是为了用道德规范自己,而是用伦理约束被统治者,使社会达到稳定与 协调,为他们自己的封建统治服务。于是,伦理成了政治的附庸和手段而 被政治化。如果说,历代统治者对伦理的倡导只是为了实现伦理的政治化, 那么, “仁政”思想的提出则旨在实现政治的伦理化。 “仁政”要求统治者 实施政治统治的时候接受道德的规范,在“仁义”和“政治”之间选择前 者而牺牲后者,从而使政治成为伦理的附庸和手段以达到统治的伦理化。 伦理和政治在本质上的矛盾很难在事实上达到统一, “正谊不谋利,明道不 计功”的古训更难以为历代统治者所接受,为了“仁义”而放弃“功利” 的“仁政”在封建时代自然难以付诸实施。至于出于建立、巩固封建统治 的需要,也有统治者摆一下“仁政”的架式以“仁义”点缀一下政治,但 本质上仍然是为了“功利” 。纵观封建社会的历史,虽然不乏开明之主,但 却寡有超出“功利”之外的“仁义”之君。所谓“仁政” 、 “王道” ,仅仅存 在于三代以上的美妙传说和儒学大师的书斋之中,从来都未曾迈出这传说 和书斋的大门而成为现实! 既然伦理和政治在本质上存在着难以统一的矛盾,作为《三国演义》 “仁政”思想的体现者,刘备在伦理和政治、 “仁义”和“功利”的抉择上 必然会处于二难境地。作为蜀汉集团的最高统治者,刘备在政治实践中不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7-07-03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4-18 03:33 , Processed in 0.61314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