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8
在他们头脑中深深扎下了根。诸葛亮与曹操、司马懿被判然分为汉室与汉
贼两大阵营,一个绝对是忠义的代表,一个绝对是奸诈的代表。典型如南
宋主战派人物陈亮,他承认司马懿用兵“出奇制胜,变化如神,天下莫不
惮之” , 但将司马懿与诸葛亮相比时, 则强调诸葛亮 “去诡诈而示之以大义,
置术略而临之以正兵” , “仲达以奸,孔明以忠;仲达以私,孔明以公;仲
达以残,孔明以仁;仲达以诈,孔明以信。兵未至而仲达气已沮矣”[43]。
这简直是一种精神胜利法了。蓝鼎元声称“平生最恶曹孟德” ,闻人称“魏
武帝” ,必“唾其面而奴之” ,他甚至作《拟诸葛武侯伐魏檄》 ,以重申诸葛
亮“灭曹兴汉”之志[44]。清人黄恩彤认为同受托孤之重任,诸葛亮有“自
取”之命而终不取,司马懿未受“自取”之命而自取之, “此天下后世所以
仰诸葛若鸾凤,恶司马如枭鸱也”[45]。实际并非如此,文人们扬诸葛贬司
马的根源仍在于正统与非正统之辨,诸葛亮与司马懿一“忠”一“奸” 、一
正一反只是由此角度衍生而来的道德评价。
关于诸葛亮是否为“王佐”的议论,体现的也是一种绝对化的思维模
式。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儒家推崇的“圣王”是尧、舜、商汤王、周文王、
周武王, “圣臣”也是寥寥可数的伊尹、吕尚、周公几位。 “圣王”因仁义
兴, “圣臣”以忠义辅,因而称为“王佐” 。诸葛亮出山前曾自比管仲、乐
毅,体现的是欲建功立业的士人心态,是一种常人的心态。而诸葛亮在世
时惟彭羕狱中上书称誉诸葛亮为 “当世伊、 吕” [46], 去世后刘禅定之为 “参
伊、周之巨勋” ,均有一定的背景。宋代以后关于诸葛亮是否为“王佐”的
议论,典型地反映了文人们极端化的思维特征。无论肯定者或者反对者,
均是一种绝对化的评价:前者全盘肯定,因而诸葛亮出师即为仁义之师;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