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古代文人对诸葛亮的评价及其思维走向
(0 次评价)8126 人阅读0 次下载
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11 亮在谋略方面较司马懿高出一筹,但前提是,在“天下崩坏,豪杰之士, 竞希神器”之际,诸葛、司马二相各为其主,均是“一国之宗臣,霸王之 贤佐” ,并无正统与非正统、忠义与奸诈之分。张俨是吴臣,其《默记》又 为私存之文,评论比较客观。而到后世,诸葛亮与司马懿两人的形象逐渐 演变为水火不容的君子小人两极化代表。回顾文人对诸葛亮的评论,仍是 陈寿的评价较为朴素,也较为公允全面。这自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时代愈 近评论愈公,而只能从后代文人的时代环境、思想方法中找原因。 其二,圣化诸葛亮的过程,禁锢了文人的思想,使之僵化、单一。南 阳武侯祠镌刻一幅清人的对联曰: “陈寿何人也评论先生长短;文公(指朱 熹)特笔为表明当日孤忠。 ”清代文人对陈寿的指责,对朱熹的赞誉,正反 映了对诸葛亮的评价中从魏晋较自由的 “评论长短” 、 到宋代刻意 “表孤忠” 、 再到明清沿袭宋人之说而很少反观历史的文人思想脉络。古代文人们秉承 统治者意旨,运用其智慧与才能所创造的五经神话,孔子神话,最终使自 己越来越丧失主体意识,拜倒在自己所创造的权威面前。圣化诸葛亮的过 程也是一个造神的过程,它使文人对诸葛亮只可赞同,难有客观分析。 其三,文人们的思维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民众,其价值观在民间形 成了巨大而深远的负面影响。元末明初,罗贯中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志 演义》中,诸葛亮是核心人物。曾有学者精辟地指出:罗贯中作书的本意, 是“帝蜀黜魏,表彰诸葛”[49]。 《三国志演义》的盛行以及明清时期三国 戏的盛行使诸葛亮的形象日益深入人心。 清人顾家相说: “盖自 《三国演义》 盛行,又复演为戏剧,而妇人孺子、牧竖贩夫,无不知曹操之为奸,关、 张、孔明之为忠……”[50]的觚庵也指出:三国戏如“ 《定军山》 、 《火烧连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7-07-03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5160554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7-8 03:22 , Processed in 0.488432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