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10
主动迎合政治需要极力挖掘和宣扬诸葛亮的功德,为统治者献计献策。元
代程钜夫《敕赐南阳诸葛书院碑》一文典型地反映了文人们这种自觉的政
治意识。文中载曰: “有能推尊圣人之道,表彰大贤之业,作兴民俗,敷弘
治化者,此真人臣之职,而上之所宜闻也。 ” “人臣之职”即是崇圣彰贤,
以此化民成俗,这是中国古代文人自觉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而文人代代沿
袭的经学知识结构和生存环境,也使他们只能从“圣贤气象”的阐释中去
显示自己的价值,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程钜夫在文中着重强调了南阳武
侯祠、 诸葛书院与祠东的孔子庙在文化传统、 道德精神上的契合,认为 “孔
子作《春秋》而万世君臣之法定” ,诸葛亮于汉末首倡“汉贼不两立” ,方
使《春秋》之义焕然复明, “不有武侯, 《春秋》已亡” ,因而诸葛亮是捍卫
《春秋》君臣大义、承续儒家礼乐文化的里程碑式的人物,而在南阳营建
诸葛书院的深意即在于使“诸学子以及有位之人,师圣人之道,仰大贤之
业……所以教天下知为君臣之道也”[48],从而使《春秋》大义永远延续下
去。这与宋明理学“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宗旨是完全一致的。
《春秋》的“微言大义” ,诸葛亮彰显、承传春秋大义的“功德” ,都是文
人们精心揣度、 “创造”的成果。文人们在对诸葛亮忠义的阐释中,使自己
越来越认同于官方文化。
文人们在对诸葛亮的评论中形成的思维模式,带来了诸多消极影响。
其一,距真实的诸葛亮越走越远。宋代以后,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被
逐渐道德化、符号化了。将魏晋与宋元明清时期文人们对诸葛亮的评论两
相对照,便可清楚地看出,后者的评价往往游离了汉末三国的生存与战争
环境。三国时吴国大鸿胪张俨《默记》一书的《述佐》篇,尽管认为诸葛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