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种兼善的心理被独善的一面遮盖住罢了。毛宗岗在三顾茅庐的回评里说:
“孔明真正养重,非比今人之本欲求售,只因索价,假意留难。 ”既然不是
“本欲求售” ,又何必“索价”?“非本欲求售”恰是诸葛亮此时隐士心态
起作用的结果,毛宗岗批评话语的自相矛盾实际揭示出传统士大夫思想上
仕隐冲突而又统一的困窘状态。
二、尹韵公先生提出,刘备离袁绍南投刘表在建安六年(201) ,而与
诸葛亮相遇则在建安十二年(207) ,同在一州,为何在长达 6 年的时间的
二人才相会?他认为这种延迟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刘备“积极主动地发掘
人才不够” ,二是诸葛亮“积极主动地了解刘备不够” 。⑼这种分析有一定
合理性,但他认为诸葛亮不够积极主动,原因在于一方面“诸葛亮热衷于
政治” ,另一方面“决不轻易投靠任何一位实力人物”则值得商榷。当时各
据一方的实力派不在少数,曹操、孙权、刘表、张鲁、刘璋等,其中不乏
爱才之人,既然诸葛亮热衷政治,为何未有任何举动?至少也应该有所尝
试才对,可是诸葛亮却在长达十年隐居期间无声无息。这只能从主体心理
状态去找原因,不是什么热衷政治,而恰是淡漠政治,是隐士心态作用的
结果。当然,淡漠政治并不等于不了解政治,年轻的诸葛亮还做不到真正
隐士庞德公那样绝意功名,他仅仅只是不去主动追求而已。另一方面,说
诸葛亮不轻易择主没错,但还有一个事实是,当时没有一个实力人物会把
关注的目光投向年轻而默默无闻的诸葛亮,没有人能认识到他的价值。即
便诸葛亮有所投靠,肯定也不会受到重视,这是自视甚高的诸葛亮不愿意
面对的。我们从刘表对所辖之地的这位“卧龙先生”的漠视,便可以推测
诸葛亮的愤世嫉俗及由此滋生出的隐士心态,这种心态使其不屑于参与任
何军阀的利益角逐,而是与政治保持疏离,直到刘备以“苍生”为念的诚
意唤醒了他的济世之心为止。这才是三顾茅庐迟到六年的真正原因。
三、关于刘备三顾茅庐的细节,是三顾三见,还是仅得一见,也是众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