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说纷纭的话题。流行的看法是后者,多数是受《三国演义》影响的结果。
但《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而非历史著作,罗贯中这样写极可能出于表现
刘备的谦恭下士和诸葛亮的大才难遇。也许有人认为《三国演义》的写法
是有史料依据的,那就是《三国志诸葛亮传》的“凡三往乃见”等句。且
不说这几句话存在着对译成现代汉语的歧异,设想以诸葛亮之谨慎,岂能
一见即出,来终身辅佐一位不甚了解又处于前途莫测的刘备呢?况且诸葛
亮《前出师表》明确地说“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上下两
句承继而来,推测语意,应该是说刘备三次或多次(古代“三”又有“多
次”之义)到草庐之中访问我,两人谈了许多时事。而据《三国演义》 ,刘
备三次拜访,一次至于柴门,一次见到诸葛均,只有最后一次见到孔明,
似与《前出师表》的语气并不一致。看来实际的情况应该是两人多次相见,
并在草庐之中有几番长谈。并且也只有如此,诸葛亮才会对刘备的性情、
人品、抱负、诚意等逐渐了解,才可能最后作出决定。针对这一观点,如
联系诸葛亮此时的隐士心态考虑,可以得到有力证明。汉末天下势利纷争,
荆州上层衰弱腐朽。诸葛亮不满现实,决心实践原儒“有道则见,无道则
隐”的教诲,以保持精神、人格独立于世俗,所以独善的隐士心态占据主
导。这样,不可能与刘备一次相见就被说动,完全打消隐逸心理。只有当
刘备多次诚心请求,并以恢复汉室、拯救苍生的大义相招,使诸葛亮逐渐
感受到这是“先帝之殊遇(非同寻常的礼遇) ” ,也是个人的机会, “由是感
激” ,于是兼济天下,建功立业的念头终于压过隐士心态,才有一场君臣之
间的风云际会。因此,三顾始见、一见即出的说法,不仅不符合诸葛亮的
性格,更与主体隐士心态冲突。
《三国演义》的写法,既有一定的历史依据,又不完全合乎历史的真
实,这实际是历史小说创作规律的体现。
参考文献: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