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中近十年的隐居生活。
综上所述,显然可以得出结论:出山前的诸葛亮并非汲汲于功名,而
是淡泊明志、独善其身,与现实政治持有疏离态度,具有明显的隐士心态。
如果这一点可以确认的话,那么有关三顾茅庐的一些疑团便可以有所澄清。
一、 《三国志》裴注引《魏略》 、 《九州春秋》所云刘备屯于樊城,诸
葛亮北行见刘备之事并不成立,刘备三顾茅庐才是历史的真相。西晋司马
彪的《九州春秋》所记虽与魏人鱼豢的《魏略》同,但因西晋代魏的关系,
司马彪显然是承袭鱼豢的说法,并非别有所据。而《魏略》虽是当代人记
当代事,但多半是根据传闻,并无文献依据。三国时期,人才济济而诸侯
割据,人才的归向有主动与被动之别,不过多数以人才一方的主动为主,
如荀彧从太祖,徐庶见刘备即是。曹操虽多次发布求贤令,但并非针对具
体目标,因为实际条件的限制,他还是希望人才“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⑺,能采取主动投奔的态度。也许正因为如此,鱼豢才倾向于诸葛亮主动
投刘备的说法。加之,三顾之时双方年龄悬殊过大,让一位历尽沧桑的枭
雄去拜见一位年轻书生,俗人眼中实在不可思议。再者,有关三顾的原始
文献,只有诸葛亮本人的《前出师表》 ,以当时的传播及交通条件,想来鱼
豢未必见得到,因此他多数只能依据传闻与推测了。从另一方面看,三国
时期也有不少人才属于被动征用的事例,如太祖征荀攸,张绣迎贾诩等。
至于像刘备那样的低姿态,历史上也并非第一个。 《后汉书》记光武帝遣使
聘严光, “三反而后至” ,后与之共卧,又容忍严光加足其腹⑻。又记刘表
多次延请且亲往敦请庞德公之事。以刘表之地位、为人尚能如此,何况处
在败亡之中、无立锥之地的刘备?不过无论光武帝、刘表、还是刘备,其
低姿态都不过是为了捞取政治上的好处而已。从诸葛亮这一方面说,所谓
隐者不仕,如果主动见刘备,无疑成了令人嘲讽的假隐士,显然不符合他
此时的隐士心态。这样说并不否认诸葛亮有成就一番事业的心理,不过这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