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流露。这种说法也得到陈寿的认可: “亮……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
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 ” 《三国演义》38 回对诸葛亮对诸葛亮的隐士
心态有很好的描述,其中写他出山之前对他弟弟诸葛均的嘱咐“吾受刘皇
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
即当归隐” ,这样写绝不能认为凭空杜撰,应该是有历史依据的。 “古之
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
时命大谬也。 ” ⑹选择做隐士, 大多与个人经历、 遭际有关, 即 “时命大谬” ,
“伏身弗见” 、 “闭言不出” 、 “藏知不发” ,可能并非他们的初衷,或许这是
很多隐士出山的原因,而归根结底却是由中国传统的儒道互补的文化结构
决定的。
诸葛亮少年时父母便相继去世,此时正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因叔
父玄与荆州刘表有旧,为避乱随之来到荆州。在荆襄的上层社会,诸葛亮
广交名士,才华得到朋友的赞许,其“卧龙”的名号便是高士庞德公的推
许,后来司马徽、徐庶等又把他隆重地推介给刘备。应该说,开初诸葛亮
主导心态是志在兼济天下的,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可这种雄心很快受到
打击, “时人莫之许也” ,这使年轻气盛的诸葛亮极易产生人生的受挫感。
诸葛亮的怀才不遇还有一直接的证明:荆州的统治者刘表,虽然善善而不
能用,恶恶而不能去,懦弱而寡断,却是个颇好虚名之人,史料多次记载
他有礼贤下士的做秀之举。如《后汉书隐逸传》写他数次延请隐士庞公,
甚至亲自登门,叹息而去。可以设想,如果诸葛亮真的有很高的名望,以
二人之间的关系,刘表未必不会盛礼请其出山,可这方面在当时文字中没
有留下任何痕迹。尽管我们可以说,以诸葛亮之智,并不想明珠暗投选择
刘表,但事实是刘表也并未着意身边的这条“卧龙” 。总之,由于现实的受
挫感,隐居地荆州政权上层的愚弱无能,加之整个社会混乱污浊,厌恶之
情使诸葛亮产生与“势统”的疏离感,隐士心态逐渐凸现,故才会选择隆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