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进退之道,即仕隐之道:当他们心中信奉的道统与外在政治权力的势统发
生矛盾( “邦无道” )时,便独善其身,思想上由儒入道,去做高蹈的隐士,
否则便会走上仕途,甚至出将入相,兼济天下。这种儒道二元共通的文化
格局,由于现实中道统与势统之间存在的无法调和的矛盾,决定了很多士
大夫思想上常常出入儒道,传统的士大夫阶层会因此分化出新的社会身份
——隐士。
隐士文化对士大夫思想具有重要影响,某种程度上,隐士心态成为整
个士大夫阶层人格的重要构成,以致在他们仕途最畅达的巅峰,也会选择
功成身退。诸葛亮正是思想上出入儒道的典型代表,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传
统儒家知识分子最成功的典型形象,可是民间形象的诸葛亮却披上道家的
外衣——评话、小说、戏曲中塑造的诸葛亮无不是道士的打扮。诸葛亮 54
岁时写给他 8 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中说: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
无以致远。 ”而“淡泊” 、 “宁静”正是道家思想的体现,也是隐士心态的重
要表征。
其次,诸葛亮所处的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隐士文化的第一个也是
最大的兴盛期。由于时代的大动乱,这一时期的知识阶层逐渐从汉代经学
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思想极为活跃,个体意识开始觉醒,追求独立完善的
人格境界,呈现出和现实政治明显的离心倾向,隐逸形式因需要而五花八
门,身隐、心隐、朝隐、吏隐……发展至后来竟出现许多假隐士,南朝宋
孔稚珪的名篇《北山移文》 ,即是抨击那些走由仕而隐之途、热衷功名利禄
的假隐士的骈文。 这一时期隐逸阶层空前膨大, 从范晔 《后汉书》 首开 “逸
民传” ,记有名有姓的隐士十数人之后,记载隐士言行事迹史乘笔记极多。
晋代皇甫谧著《高士传》 ,搜集隐士九十六人,绝大多数是当时人。隐士文
化空前发达, 使隐士人格备受倾慕。 诸葛亮、 庞统被美称为 “卧龙” “凤雏” ,
由此可见。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