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从诸葛亮的隐士心态看三顾茅庐
(0 次评价)4504 人阅读0 次下载
1 从诸葛亮的隐士心态看三顾茅庐 王猛 内容提要 一般认为诸葛亮是一位积极入世的儒家士大夫形象,但出山之前的诸葛 亮明显具有疏离政治的隐士心态,认识了这一点,有关“三顾茅庐”的一些争议与困惑 便可基本得到澄清。 关键词 诸葛亮 隐士 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成为礼贤下士的代名词,实与《三国演义》的敷衍之功 有关。但关于三顾的具体细节存在颇多难以索解的困惑,一直以来可谓聚 讼纷纭。如故事的原型依据——《三国志诸葛亮传》 “凡三往,乃见”的 说法,就与当时史料《魏略》 、 《九州春秋》的记载相龃龉。笔者认为,如 果从中国文化的一个特殊层面——隐士文化的角度,对诸葛亮出山前的心 态进行分析,也许不难透视出这一历史插曲的真实一面。 进入历史视野的诸葛亮往往被视为积极入世的儒家士大夫的典型形 象,因而其出山前作为隐士的身份相对暗淡而很容易被研究者忽略。实际 上, “隆中对”之前的诸葛亮具有明显的隐士心态,其身份也有相当的隐士 色彩,这是由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与诸葛亮隆中的小环境及其个人经历决定 的。 首先,中国特有的隐士文化对传统士大夫阶层影响甚大,甚至渗透进 其心理、人格的深层。传统文化儒道互补共通的文化结构是隐士文化滋生 的土壤:道家讲究清虚自守,高蹈避世,追求独立人格、完善道德,隐士 文化色彩最浓厚,不过他们虽避世而不完全出世,如庄子的眼冷心热⑴; 儒家入世进取, 但发轫期就有希冀超越世俗的一面, 正与道家避世相通。孔 子云: “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 ”⑵,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 而怀之。 ”⑶。孟子曰: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⑷。原儒很早便为后来的士大夫们设计了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7-07-03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4-4 17:20 , Processed in 0.400261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