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10
成,士君子之好事者,争相誊录,以便观览。 ”如果这里所说的“书成” ,
果真指的就是罗贯中所写定的文本,那么就应当引起同时或稍后藏书家、
文人及社会各方面的充分注意,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从书目的著录看,
无论是明高儒的《百川书志》卷六《史部·野史》著录的本子,还是周宏
祖《古今书刻》上编著录的都察院刻本,抑或晁氏《宝文堂书目》 “子杂类”
著录的本子都是嘉靖元年本。其它的书目类著作也未发现著录早于嘉靖元
年的任何本子。
明人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十三《辩证类·三国宋江演义》有一段话
值得我们注意,他说: “ 《三国》 、 《宋江》二书,乃杭人罗贯中所编。予意
旧必有本,故曰编。 《宋江》 ,又曰钱塘施耐庵的本。昨于旧书肆中得抄本
《录鬼簿》 ,乃元大梁锺继先作,载宋、元传记之名,而于二书之事尤多。
据此尤见原亦有迹,因而增益编成之耳。 ”短短的一段话,两次提到“旧必
有本” 、 “原亦有迹” ,说明他对这一旧本是非常重视的,然而他却无缘见到
这一旧本,这表明旧本流传的范围是十分有限的。
再看另一位对小说戏曲感兴趣的明人王圻,他在《稗史汇编》及《续
文献通考》中都提到了罗贯中及《水浒传》 ,但却没有提到《三国志通俗演
义》 。稍后的林翰在《隋唐演义序》中说: “罗贯中所编《三国志》一书行
于世久矣,逸士无不观之。 ”与蒋大器所说“士君子之好事者,争相誊录”
相一致,但同样让人不解的是,既然“逸士无不观之” ,为何却见不到嘉靖
之前的有关著录或论及,而在嘉靖元年刊本之后,各种书目纷纷著录,文
人不断提及,仿作层见叠出。这种种迹象表明,即使嘉靖元年刊本之前有
其它抄本或刊本,传播的范围也很有限。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