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17
就难免失之偏颇。如将二者客观对比一下,就不难看出,不仅“出榜安民”
几字包含了不扰良民之意,而且使前文所写曹操决沂、泗之水以掩下邳的
描写有了交代,弥补了罗本在这一点上的疏漏。又如,罗本在同一节中,
写陈宫被俘,不愿降曹而请出就戮时, “操起身而送之……与从者曰: “即
送公台老母妻子, 回许都吾府中恩养。 怠慢者斩! ’ ” 毛本将这一段改为“操
起身而送之……谓从者曰: ‘即送宫台老母妻子回许都养老。怠慢者斩’ 。 ”
两相比较,罗本的分量虽然重一点,但很难说有原则区别,更不会因这种
区别而使曹操形象的色质发生由红变黑的根本性变化。
毛本在涉及对曹操形象增删问题的重要之处时,删褒增贬与增褒删贬
的正负处理,比之罗本来看,虽呈降调趋势,但对于一部洋洋 70 余万言,
由千百情节与细节所组成的小说来说,这种降调式的增删,决不可能使本
来不失英雄本色的曹操蜕变成为奸雄的典型,而只可能在局部上起到强化
或弱化的作用。如果只是从个别事例出发来强调某一方面,却又有意无意
地忽视与之相联系的另一方面,是很容易把罗本的基本倾向看歪,而将毛
本的降调处理夸大到质变的程度。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首先,从对待人才的态度来看,罗本通过曹操哭典韦、厚遇刘备及关
羽等情节的描写,的确反映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在延揽人才方面的某种风
度。如果作品仅仅是强调了这一面,我们当可视其为唯才是举,求贤若渴
的具有博大胸怀的政治家。但当我们看到作品中大写特写曹操傲睨和忌恨
乃至杀害人才的许多情节时,特别是感到这一面比前一面写得更为生动形
象时,就不宜抛开这被作者更为强调的后一方面而去片面肯定其前一方面
了。而应当从两方面的辩证联系中去寻找为作品本身所显示出来的曹操形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