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学
院学报年
栏外上方有耳题
,
版式与南宋黄善夫刻《史记》
、《汉书
》
、《后汉
书》颇相似
,
因日本藏本缺首
三卷
,
海源阁本亦缺 卷首
,
故无法确定系何人所刻
。
此本刻印精 良
,
被称为
“
建本之精者
”,
已如上述
,
但是在文字校刊上却粗率异常
,
仅《三少帝纪
》一卷
,
明显的讹夺即有数十处之
多
,
今罗举如下①一 页前 九行
“
奉命末受
”,“
末
”误作“
未
”
②三 页前十行 注
“
干宝晋纪
曰
”,“
干
”误
作
“
于
”
③三 页后一行注
“
诸葛瑾步落寇粗中
”,
踌
”误作“
隙
”
④三页后二行
注
“
樊城被攻
”,“
被
”误作“
破
”
⑤三页后五行
“
乙酉
”,“
酉
”误作“
卯
”
⑥四页后六行注
“
末
年异议
”,“
末
”误作“
未
”
⑦六页前八行注
“
当今宜捐淮汉已南
”,“
今
”误
作
“
合
”
⑧六 页后
五行
“
则其身不正
”,
脱
“
其
”字
⑨七页前四行
“御幸式乾殿”,“
式
”误作“
或
”
⑩七页前七行
,’天子 之宫
”,“
宫
”误作“
官
”
⑩七页后八行注
“
高平陵在洛水南大石山
”,“
在
”误作“
生
”
⑩八页前七行注
“
将为臣何
”,“
何
”误作“
向
”
⑩九页后二行注
“
致人而不致于 人者
”
,
后一
“
致
”字误作“
至
”
十页前六行注
“
师老众疲
”,“
老
”误作“
若
”
⑩十一页前八行注
“
糜身于
非所
”,“
糜
’,误
作
“
糜
”
⑩十三页前四行注
“诸
君其若王室何
”,
脱
“
其
”字
⑩十三页后三行
注
“
御史中垂臣铃
”,“
铃
”误作“
铃
”
⑩十三页后十行注
“
太后更欲外求
”,
脱
“
太后
”二字
⑩
十四页前五行注
“
式乾殿上
”
,“
式
”误
作
“
武
”
⑩十五页前一行注
“
与少府褒尚书亮侍中表
等
”,“
表
”误作“
袁
”
十五 页前五行
“
封邦县高贵乡公
”,“
郑
”误作“
效
”
⑩十六页前七行
“
及罢尚方御府百 工技巧靡丽无益之物
”,“
技
”误
作
“
拔
”
⑩十六 页后八行注
“
以为前比知
明帝已后始有此行也
”,“
比
”误作“
此
”
十七页后七行
“
或没命战锡
”,“
塌
”误作“
场
”
⑩
十八 页后五行注
“
汉祖 因土崩之势
”,“
土
”误作“
士
”
⑩十八页后七行注
“
三代建国列土而
治
”,“
土
’,亦误作“
士
”
⑩十八 页后八行 注
“
当其衰崩无土崩之势
”,“
土
”亦误作“
士
”
⑩十
九页前 九行
“
赐大将军司马文王衰 冕之服
”,“
马
”误作“
焉
”
⑩二十二页后五行 注
“爱有
黄
’气
烟温于堂
”,“
气
”误作“
帝
”
⑩二十七页后十行注
“
干宝晋纪曰
”,“
干
”误
作
“
于
”
三十
二 页后十行
“
上遵正典尊祖 之制
”,“
正
”误作“
王
”
⑩三十四页后二行
“
壬戌
”,“
戌
”误
作
“
辰
”
⑩三十五页后四行
“
各参曾军事
”,
脱
“
军
”字
三十八页后七行
“
务存济育
”,
脱
“
存
”
字⑩三十九页后七行
“
遂改次于金墉城
”,“
墉
”误作“
墉
”。
以上三十五条明显的讹误脱字
,
与后来各本相校
,
可以发现各本均不误而宋本独误者有十八条即①③④⑥⑩⑩⑩⑩⑩
⑩⑩⑩⑩⑩⑩窗各本均 不误而宋本和元本独误者有十条 即⑦⑧⑨⑩⑩⑩⑩⑩⑩
⑩
。
元本之劣
,
张元济先生早已有
“
讹字极多
,
难称善本
”的结论,
今宋本之劣恐怕又甚于
元本了
。
三涵芬楼影印本对底本之修订
涵芬楼影印本问世半个世纪以来
,
人们多以为影印本即宋建本的原样再现
,
而其 中对
底本的修订一事则鲜为人知
。
近阅日本汉学家尾崎康先生《以正史为中心的宋元版本研
究》
〔陈捷译
,
北京大学 出版社出版
,
知道尾崎康先生对影印本修字情况已有发现
,
他说
“
宫 内书陵部藏书《三 国志》上有日本江 户时代后期的市野迷庵以明吴 氏西爽堂本对 校的
校
,
张元济在百钠本 中采用了其中大半
,
对文字进行了修订
。”
尾崎 康先生的话是对的
,
涵芬楼影印宋建本时确实进行了大量修订
。
不过修订工作是
在精选底本
、
仔细校勘
、
细心考证的基础 上进行的
,
绝非轻率之举
。
首先是对底本的选择
。
上面说过
,《三
国志》宋本完峡一向罕见
,
元本虽为全峡
,
但讹夺
严重
。
因此在日本宫 内省书陵部发现的宋建本成 了条件相对优越的版本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