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专题论文, 先后出版了?三国史研究?、 ?三国?断
代史等。
表 2? 三国史与?三国志?研究文献的作者分布
发文量人数发文量人数
11408135
2196141
394153
424161
514173
615181
77191
811200
95211
10222?? ? 300
11630以上1
12840以上1
表 3? 高产专家一览
作者姓名 发文量 作者姓名 发文量 作者姓名 发文量
马植杰12马? 强8王永平16
王晓毅13王鑫义7方诗铭14
方北辰13尹韵公15叶哲明19
刘隆有9孙明君21朱大渭6
许抗生7张廷银10张作耀8
沈伯俊8李兴斌11张大可17
李纯蛟11余敦康8余明侠5
何兹全11陈玉屏12吴金华41
吴洁生12杨伟立7杨德炳9
杨耀坤6周一良5周兆望6
周国林12庞天佑7胡宝国7
赵昆生15高? 敏17顾? 农18
袁济喜12袁? 刚10徐日辉11
徐公持8黄惠贤12黄茂生8
蒋福亚13童? 超13简修炜11
裴伟永9裴登峰15谭良啸36
黎? 虎8潘民中12王? 巍6
冯金平6赵克尧5郭清华5
田余庆9郑? 欣6李兆成17
张亚新6张崇琛8陈连庆6
缪? 钺6于联凯5陈显远5
陈迩冬5张孝元6余鹏飞13
刘京华5戴惠英7朱子彦5
周达斌6施光明6贺? 游7
晋宏忠8张旭华5孟繁冶5
常崇宜7王汝涛11王瑞功5
丁宝斋9赵? 炯5黄晓阳12
刘国石6梁宗奎5杨代欣6
何红英8梅铮铮6
? ? 科学学中测评科学家的学术水平, 除了看他
的科研成果的数量多少外, 还要看他科研成果的
质量。文献计量学用来定量测评科研成果质量的
指标, 有文献被别人引用的频率( 即被引率指标) ,
文献被重要检索刊物收录的数量( 即被摘率指
标) , 等等。由于中国社会科学学术界至今没有形
成类似自然科学学术研究的引用规范, 三国史与
?三国志?研究文献的引文数量稀少且引用行为不
够规范, 三国史与?三国志?研究引文数据暂时无
法用作评定三国史与?三国志?文献质量的指标。
为此, 我们统计了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
印报刊资料专题目录索引( 1978? 2001?) 的作者
数据。该?索引?收录的是?复印报刊资料?所复印
转载过的文章。?复印报刊资料?系列刊物在我国
社会科学界颇有影响, 被其复印转载的文章一般
被认为具有较高学术水平或资料价值。因而, 这
一数据可与被摘率一样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三国史
与?三国志?研究专家的科研成果的质量。? 表 4?
列举了依据这一检索工具统计的被摘率较高的作
者。
表 4? 高被摘率作者一览
作者姓名 收录量 作者姓名 收录量 作者姓名 收录量
张大可5赵昆生4张作耀3
方诗铭3孙明君3王晓毅3
吴金华2高? 敏2周国林2
雷? 勇2叶哲明2杨德炳2
朱靖华2王汝涛2裴登峰2
施光明2李颖科2王永平3
李纯蛟3袁济喜2蒋福亚2
徐公持2顾? 农2梁中效2
? ? 根据上表, 不难看出, 中国目前还没有形成严
格意义上的三国史与?三国志?研究的核心作者
群。平均发文量还比较低, 文摘率也普遍偏低。
造成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全力研究?三国志?的
专家还非常少, 大多数人仅以余力为之。研究历
史的特别是研究魏晋南北朝史的一般都没有把重
点放在三国部分, 搞文学、 哲学的也是如此。当
然, 数量仅仅只反映一个方面, 各学科之间的数字
也缺少可比性。众所周知, 学术水准主要还是看
论文质量, 有的人虽然发表的文章不多, 但质量很
高, 开拓了新领域, 作出了新贡献。
与此同时, 我们还注意到一个非常可喜的现
象, 全国有一批年轻博士、 硕士以?三国志?作为论
文的题目, 如延边大学博士朴灿奎撰写了以??三
国志?魏书?高丽传?研究?为题的学术论文, 选题
相当专门; 南京大学博士何亚南的??三国志?和裴
注句法专题研究?最近也已出版问世, 受到学术界
的好评; 在吴金华先生的指导下, 复旦大学一批博
士等已就?三国志?的某一专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
?113?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