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02
.
1 0
.
〔 然本作士 人
,
以 医见 业
,
意 常 自悔」可是(他
)本来是(兼 通数经的)读书人
,
(今天
却)以 医作为职业
,
自己心中常常懊悔
.
此句的分歧在对
“
以 医见业
”的训释
。
郭注
:“见业”为“被
看成职业
。
见
,
结构 助词
,
表被动
。
业
,
名词用如动词
,
作为职业
.”按:
“见”同“现”。
立也
;
显露也
。
《孟子
·
尽心上》
:“
修身见
于世
。”
注
: “见,
立也
”《汉书
·
韩信传》
: “情见
力屈
。”
注
:“
见
,
显露也
。” “见业”,
即
“立业”或“显现
业绩
”
,
均 可译
为
“
作为职业
”;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
,
医生这个职业是被视为贱业的
,
所以华佗对以 医为职业
,
特别是作曹操
的侍医
,
在思想上常反复有懊悔的情况是理所当然的
;
《后汉书》作
“为
人性恶
,
难得意
,
且耻以医见业
。”
更能
证明
,
不可训
“见”
为表被动的助动词
。
(17)802
.
1 1
.
[当得家书
,
方欲暂还耳
。
」各种 本子普遍是这种标点法
。
今按
:
山东中医学院贾 延利
先生提出
,
此 句应标点为
: “当得
家书方
,
欲暂还耳
。”笔者
同意其标点法
,
结合 自己的体会进行些说明
。“
当
”,
副
词
,
相当于
“
必定
”
、“必 须”。
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
》
:“当,
犹定也
,
犹必也
。” “书”,
记录
;
记载
。“方
”,
药方
;
单方
。
句谓
“必
须取来家中记载的药方
,
想马上 回去一趟
。”前文言曹操要
华佗在他身边
“专视”他不
愿
,
加上
“
以 医见
业
,
意常 自悔
”,
又因为
“
久远家思 归
”,
于是就以必须回家取医方(来给曹操治病)为理由
,
才好向曹操请 假
。
否
则
,
若以
“
刚收到家信
”为请假借口
,
不仅理 由欠缺
.
而且与上下文没有联系
。
再说
,
《后汉书》作
“
又去家思 归
,
乃
就操求还取方
。”
这是极好的旁证
。
(18 )
8 02
.
14
.
〔考验首服」拷打审问
,
强迫(华佗)招供认罪
。“考
’,
通
“欣”,
敲击
;
拷打
。《
广雅
·
释沽三》
:
“玫
,
击也
”。
王念孙疏证
: “考与欣通
。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
孚部》
: “玫,
击也
。
经传通以考为之
,
俗字又作
拷
。’,“
验
”通“
遗
”,
间也
.
《说文
·
言部》
: “谈,
问也
。”段注: “验
在马部为马名
,
然则云验证者
,
于六书 为假借
,
莫
详其正字
,
今按设其正字也
.
谈训问
,
谓按问
,
与试验
、
应验义近
。’,
《联绵 字典》训为
“
考验
”即“
孜间
”。
《汉语大词
典》训
“欣间”即“
拷打 审间
”,
正合此义
。
“
首
”,
有罪自陈曰
“首”,
即
“招
供
”
。
“服”,
认罪
;
服罪
。
按
:
审上下 文
,
“
首
”和“服”
,
当是不及物动词使动用法
,
后面省宾语
“
之
”,
代
“
华佗
” ,
故译为
“
强迫(华佗)招供服罪
”
。
这样解
释
,
比一般译成
“经过审间查核,
华佗承认有罪
”或“
经拷问审核
,
华佗供认服罪
”等
,
更合情理
。
(19 ) 80 1
.
15
.
[遂考竟佗」活页及云南《历代名医传选注
》本习1 1
“考竟”
为
“彻
底审讯
”和“
审判 终结
”。
按
:
《释 名
·
释丧制》
: “狱死
曰考竟
,
考得其情
,
竟其命于狱 中也
。”句谓“
于是 在狱 中处死华佗
。
”
(2 0)80 2
.
8
.
〔以故到憔」
因此(又)到憔县 去(找 华佗)
。
《医古文》
教材注
:“
以
,
接着
;
随即
。
故
,
特地
。’,
活
页及缪本注
: “
以
,
同以
.”按:“
已
”通“
以
”,
古音同属
“喻”母“
之
”韵
。“
以故
”乃“
以此之故
”的紧缩。
可译为
“因
为
这个缘故
”
或
“
因此
”.
《史记》
、《汉书》中屡见
.
《后汉书》作
“乃
故
”,“
乃
”亦训“
以
”,
见《古书虚字集释》
。
(2 1)8 03
.
8
.
〔适值佗见收
,
忽忽不忍从求]正碰上华佗 被逮捕
,
忧伤惶惑
,
不 忍心向华佗求药
。“忽
忽
”,
不少本子训为
“
仓拌
,
仓促
”,
译成
“
仓促之间
”或“
仓碎之际
”
。
按
: “
忽忽
”
当训 为
“
忧伤惶惑
”
。
“忽忽”即“恩
忠
”,“
息
”乃“忽”之古字
。
《正字通
·
心部》
: “
忠
.
隶作忽
。 ’,《
说文》
:“忽,
多邃恩忠也
。
从心
、
囱
,
囱亦声
。
”段
注
:
“从 囱从心者,
谓孔穴多而心乱也
,
故其字入囱部会 意
,
不入心部形声
。
假令入心部
,
则心 了悟之解矣
。’,《联绵字
典》
“
忠忠
”条下引王摘日: “
忠忠
,
今 作匆匆
,
匆即囱之省文
。
盖囱栩纵横纠结
,
事之窘迫者似之
,
故忠入囱部
。
”
所以
“忽恕”一词除作“忽速”之义讲
外
,
古书中还常训作
“悲哀”、“
忧虑惶惑
”、“忧伤惶惑”
。
详见蔡镜浩《世说新
语解话》
、
吴金华《三国志解话》
、蒋礼鸿《
敦煌变文解话》
。
又
,
《后汉书》作
“适值佗见
收
,
意不忍言
。”亦是很好
的
佐证
。
责任编辑韩云波
10 9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