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传》作
“
皆典兵事
”,
语义较显豁
。
“典兵”
前
应逗断
.“
鄂侯
”后分
号改为逗号
,
使语义贯通
而 下
。
! #卓董卓#言
“
昔高祖都关中
,
十 一
世后中兴
,
更都洛阳
。
从光武至今复十一世
,
案《石苞室徽》
,
宜复还都长 安
。”
%
&
? // #
案
董卓 议 迁 都
,
颇为 强 调建都
“
十 一
世
”,
原标点以
“
十一世后中兴
”
为一读
,
所强
调者为
“
中兴
”,
而非建都
,
与董卓语意有异
。
故前
“
十一世
”应属上读,
其前逗号移后
,
以便
与后
“
十一世
”呼
应
。
!? #
使 白乘轩金华青盖车
,
都尉
、
中郎
将
、
刺史二千石在那者
,
各令乘轩替笔
,
为白
导从
。
%
&
?/ #
案
“
白
”
,
董卓孙女
。
“金
华青盖车
”为白
所乘之轩作注解
,
若依现代文标点
,
此语 当以
破折号 附 出
,
但古籍标点不用破折号
,
逗断而
已
。
+2 #
初
,
蔡岂以言事见徙
,
卓董卓#
为太尉
,
辟 为椽
,
以高第为侍御史治书
,
三日
中遂至 尚书
。
%
&
? 2#
案
汉时职官有治书侍御史
,
而无
“
侍御
史治书
”。
此处
“治书”
乃侍御史职掌之注解
,
其前应逗断
。
上海古籍校注本《八家后汉书辑
注》点作
“侍御史
、
治书
”,
可参考
。
+? #
术袁术#将虎责烧南宫嘉德殿青琐
门
。
%
&
? ?#
案
“南宫”,
非宫殿名
,
原标专名号
,
应删
去
。
卷四十七《吴主传丫权孙权#适南宫
”,
视
为通名
,
不标专名号
,
是
。
同样错误
,
本书还有
一见
灵帝时
,
南宫灾
。
%
&
(+?#
+(#使妇弟领兵在内
,
至令草窃
,
市井而
外
,
虏掠田野
。
%
&
? ? #
案
此句句读不顺
。“
市井
”应属
上读
.“
草
窃市井
”与下“虏掠田
野
”相对为文
。“
草窃
”后
逗号移至
“市
井
”后
,“而外”后
逗号删去
。
+! #
太祖救延刘延#
,
与良颜 良#战
,
破
斩良
。
绍袁绍#渡河
,
壁 延津南
,
使刘备
、
文丑
挑战
。
太祖击破之
,
斩丑
,
再战
,
禽绍大将
。
绍
军大震
。
%
&
? ? ?#
案
“
太祖击破之
,
斩丑
”为
义 属 上 不 属
下
,
其前后句号
、
逗 号对 调
。
又
,
“
再战
”意谓
两
战
,
后标逗号则失之零碎
,
应删去
。“
再战禽绍
大将
”
与下文
“绍军
大震
”有
因果关系
,
中间标
句号则为隔断
,
应 改为 逗号
。
+ +#太祖高韩晰节
,
屡辟不 至
,
卒于家
。
%
&
(2/#
案
“
屡辟不至
”
乃史传常语
,
每作一读
,
但此处有所不同
“屡辟”者
太祖
,“
不至
”者韩
琦
,
主语已暗中更换
。
“屡辟”后宜
加逗断
,
与
“
不至
”分读
。
+) #
贼卓董卓#因危乱之际
,
威服百寮
,
此乃汉家小厄之会
。
乱尚未厌
,
复欲兴之
。
乃
云今主
“无
血脉之属
”,
岂不诬乎
,
%
&
(2 #
案
下
“
乃
”
犹而
、
且
,
表示承接
,
“
乃云今
主
”
云云承上 而言
,
其前句号应改为逗号
。
依
原标点
,
则语意中断
。
+ #
本出 自寒家
,
为人粗略
,
有武勇
,
善
骑射
。
为南县吏
,
受使不辞难 %
&
( ?? #
案
“
南县
”
意谓南边之县
,
非县名
,
原书
误标专名号
,
应删
。
卷十二《崔淡传# # ’
’城溃
,
融
孔 融#不得人
,
转至南县
”
,
旧版
“
南县
”标
有
专名号
,
新版删去
,
甚是
。
+/ #吕布之舍袁绍从张杨也
,
过邀张
邀#临别
,
把手共誓
。
%
&
((? #
案
“过
邀临别
”不
应连续
,
中间应逗断
。
+ #邀张邀#诣袁术请救未 至
,
自为其
兵所杀
。
%
&
(((#
案
“请救未
至
”语义模糊
救未 至邪邀
未至邪据《后汉书
·
吕布传》
“邀
诣袁术求
救
,
·,·
未至寿春
,
为其兵所杀
”,
应为张邀未
至
,
故
“请救”后应加逗断。
+?#既渡淮北
,
留书与术袁 术# 日
“
足
下恃军强盛
,
常言猛将武士
,
欲相吞灭
,
每抑
止之耳,布吕布#虽 无勇
,
虎步淮南
,
一 时之
。
( )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