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
“成败,
形也
,
安危
,
势也
”
既为兵书所
日
,
便为明 引
,
前后应标引号
,“
日
”后
标冒号
,
同时
“势也”后
改标句号收尾
。
此语亦见《晋书
·
宣帝纪》
,
中华点校本标如今改
。
又
,“
形
势
”,
判断句主语
,
其后逗断为宜
。
( #太后令帝常在式乾殿上讲学
,
不欲
.
使行来
,
帝径 去
.
太后来问
,
辄诈令黄门答言
“
在
”耳
。
%
&
? !2#
案
“行来”
往来
,
魏晋常语
。
“
不欲使行
来
”本为
一读
,
不当点 断
。
“
不欲
”者
,
太后不
欲
,
点断则误解 为帝不欲
,
而且语义 不得贯
通
。
(? #
太后令日
“
我见高贵乡公
,
小时识
之
,
明日我 自欲以玺缓手授之
。”
%
&
?! ?#
案
“小时”应
属上读
,
其前逗号应移后
。
卷二十 三《和 洽传》裴注 引《汝南先贤传》
“
见
邵许邵#年十八时
”,
同此句法
。
其时魏朝臣
废齐 王曹芳而迎立高贵公曹髦
,
太后不得已
,
而 心存疑虑
,
故有此语
。
此语意在 强 调当前
“
识之
”,
而非
&‘小
时识之
”,
原标点恰与太后语
意 相反
。
!2#公日
“
吾被皇太后 征
,
未知所为,
”
遂步至太极东堂
,
见于太后
。
%
&
? !( #
案
“
太极
”
殿名
。“
东堂
”,
乃太极殿之部
分
,
原书专名号连标
“太
极东堂
”,
不妥
,
只 应
标
“太
极
”
。
下文裴注引《魏晋春秋》
“帝宴群
臣
于太极东堂
”
,“
东堂
”不
连标
,
是
。
!? #
后兰卞兰#苦酒消渴
,
时帝信巫 女
用水方
,
使人持水赐 兰
,
兰不肯饮
。
诏问其意
兰言治病自当以方药
,
何信于此 %
&
? )? #
案
“
意
”
原因
,
魏晋常语
。“诏
问其意
”为
叙述句
,
其后问号应改为逗号
。
同样错误
,
本
书还有一见
孙亮知朱主为全主所害
,
问朱主死意全
主惧日
%
&
? ( 2 ?#
又
,“
治病自当以方药
,
何信于此
”为卞兰
答问之语
,
明引
,
应于前后标引 号
,“
言
”后
标
冒号
。
&
(+
&
! (#诸豪帅感其意
,
归 相敛
,
得杂畜千余
头以赠卓董卓#
。
%
&
?/?#
案
“归 相
敛
”
语意未足
,
当以下 文 属之
,
“
敛得
”本为动补结构,
不应点断
。
中华点校本
《后汉书
·
董卓传》此语不点断
,
是
。
!!#灵帝崩
,
少帝即位
。
%
&
? /(#
案
例中
“少
帝
”
指汉献帝
。
汉末灵帝
、
献
帝 均以孩童 即帝位
,
史家习称
“少帝”,
魏世曹
芳
、
曹髦
、
曹奥即位亦年少
,
陈寿合其传日
“
三
少帝纪
”,
亦称为
“
少帝
”,
如此
“
少帝
”
者非专
名
,
原 书误标专名号
,
应删去
,
卷八《公孙攒
传》
“
以为少帝制于奸臣
”,
亦称汉献帝为
“
少
帝
”而 不标
专名号
,
甚是
。
原书
“少帝”误标专
名号 尚有数见
,
一并举出
少帝 幼 弱
,
为贼臣所立
。
%
&
(2
指 汉
献帝#
周曹周少帝族祖也 %
&
)? )
指齐王
曹芳#
张让劫少帝奔 小平津
。
%
&
) 2
指汉灵
帝#
!+#帝望 见卓董卓#兵涕泣
。
%
&
? / !#
案
“
涕泣
”
谓帝涕泣
,
而非
“
卓兵 涕泣
”,
其前应逗断
,
否则
,
易误解
。
!)#遂引兵与卓董卓#弟昊董 昊#共攻
杀苗何苗#于朱雀胭下
。
%
&
?/ !
#
案
“
朱雀网
”
,
宫胭名
,
原书漏标专名号
,
应补
。
! #
尝遣军到阳城
。
时适二月社
,
民各在
其社下
,
悉就断其男子头
,
驾其车牛
,
载其妇
女财物%
&
3 /+ #
案
“
尝遣军到阳城
”语意
未完
,
句号应改
为逗号
。
! /#卓董卓#弟昊为左将军
,
封邹侯
.
兄
子磺为侍中中军校尉典兵
.
宗族内外并列朝
廷
。
%
&
?/#
案
“
典兵
”
不 属上读
.
董昊为左将军
,
董
磺为中军校尉
,
皆为军官
,
“
典兵
”兼
承 两 者
,
原标点误解为单承董瑛
。“
典兵
”《
后汉书
·
董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