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前文谈到的《魏志
0
武帝纪》九锡文
“
昏作
”,
台北正中书局出版的《三国志选注》注曰
1
“
昏
,
日冥
。
谓时虽昏暮农人犹力作
。”
河洛图书出版袱白话三国志》则将
“
昏作
”
误译为
“
晨昏
而作
”
,
这都是因为既 不知
“
昏作
”来 自
《尚书》
,
也 不知
“
昏
”
的原典义是努力
。
同样
,
九锡文 的
“
致
届
”
,
尽管裴松之早已说明出自 《尚书》
,
并注明
“
届
”
是
“
延
”
的意思
,
但近年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
版的《三 国志全译冷然误译为
“
亲临
”
。
再如前文提到的《魏志
0
王朗传冲
“
能析薪哉
”
,
中央 民族学院出版社《白话三国志! !竟误译
为
“
能剖劈薪木啊
”
Α
又如
“
道消
”
一 词 见《蜀志
,
谁周传 》注引《 晋阳秋嫩永和 三年桓 温荐憔秀表
1
“
于时皇 极遴
道消之会
,
群黎蹈颠沛之艰
。”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洲白话三国志肥
“
道消
”
按照字面意义译成
“
大道沦丧
”
,
看上 去 文从字顺
,
实际上 不着边际
。
因为这个
“
道消
”
是 由《周易
0
泰 》象曰
“
君 子道
消
”
截略而成的雅言词
,
指 国政日益混乱
。
它的特定含义 可以从下列 文献中得到印证
,
《汉书
0
楚元王传 》载刘 向上变事云
1
‘《易
》有否
、
泰
。
小人道长
,
君子 道消
#
君 子道消则政日乱
,
故为
‘否’
#
否者
,
闭而乱也
。
君 子道长
,
小人道消
#
小人道消则政日治
,
故为
‘
泰
’
#
泰者
,
通 而治也
。”
《晋书
,
慕容鱿载记》载封裕谏曰
1
“
且魏
、
晋虽道消之世
,
犹削百姓不至于七 八人皆悦乐
。”
?三!弄 不清雅言词跟原典义 的关系
,
也 不 可能破译有关文句
。
例如
“
兔置
”
与
“
白驹
”
见?蜀志
,
谁周传 》注 引《晋阳秋》载桓 温表
1
“
伏惟大晋应符御世
,
运
无常通
,
时有屯赛
,
神州丘墟
,
三方纪裂
,
兔置绝响于中林
,
白驹无 闻于空 谷
,
斯有识之 所悼心
,
大雅之所叹息者也
。”
这 两个词 的 出典并不难找
,
前者出 自《诗
0
周南
0
兔置》
1
“
肃肃兔置
,
栋之
丁丁
。”
后者出自《诗
0
小雅
,
白驹》
。
但是
,
要将雅言词 的意义跟 原典义挂上 钩就必须细读桓 温表
并研究? ?诗经》的有关内容
。
如果浅尝辄止
,
也难免发生 误解
。
中央民族学院? ?白话三国志肥桓
温表
“
兔置绝响于中林
,
白驹无闻于空 谷
”
译成
“
丁丁击研的声音在山林中绝响
,
空谷中不再回
荡着白驹的叫声
”
,
就是误解原典义的结果
。
因为桓 温表
“
兔置
”不 是取
义于
“栋
之 丁丁
”一
句
,
而
是取 义 于 全诗主题
,
这 主题见于《诗 》 序的郑玄笺
1
“
置兔之 人
,
鄙贱之事
,
犹能恭敬
,
则是贤者
众多也
。”
所以雅言词
“
兔置
”
指地位鄙贱的贤人
。
同样
,
桓 温表的
“
白驹
”
也不 是
“
白驹的叫声
”
,
而是特指德高的隐士
。
《诗
0
小雅
0
白驹》
1
“
皎皎白驹
,
在彼空谷
。
生当一束
,
其人 如玉
。”
根据郑
玄笺可知
,
汉代学者认为这诗的主题是周宣王的大夫
“
刺其不能留贤也
”
,
而所 谓
“
其人 如玉
”
云
云
,
也是赞美潜处 山谷 的有德之人
。
?四!了解雅言词
,
有助于文献校勘工作
。
例如前面谈到 的
“
道消
”
,
又见于宋本《 南齐书
0
萧颖宵传 》载移檄曰
1
“
属 无妄之 时
,
居 道 消
之运
。”
明南监本
“
道消
”
作
“
中否
”
,
两者孰为可取2从雅言词角度看
,
宋本近古存真
,
而 明本则
有妄改旧本之嫌
。
Β、
了解雅言词
,
有助于提高辞书编纂的水平
。
限 于篇幅
,
下 面从大型辞书及专书辞典中各举
一例
。
请看《汉语大词典》
“倚
伏
”
条
1
倚伏语粼老子》
1
“
祸兮福之所倚
,
福 兮祸之所伏
。”
倚
,
倚托
#
伏
,
隐藏
。
意谓 祸 福相
因
,
互相依存
,
互相 转 化
。
汉班固《幽通 斌头
“
叛迥冗其若兹兮
,
北史颇识其倚伏
”
唐李顽《别梁
嫂》
1“不
见古时塞上翁
,
侍伏由来任天作
。”
明李赞《与 焦弱侯书》
1
“
此非反人情之常也
,
盖祸福
常相倚伏
,
惟至人真见倚伏 之 机
,
故宁处忧而不肯处乐
。”
清曹寅《游仙诗三 十韵和汪萝山》之
古汉语研究
34 54 67 ; 89:): 494:Χ89:54 5<6 :=> 6=
4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