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1
曹操为何被误读
于涛
上世纪 50 年代末,学术界、理论界曾对曹操进行过一次密集型讨论,
曹操成为一时的话题人物。2009 年年底,时隔半个多世纪,一座坐落在河
南安阳安丰的大墓被发现,有声音说,墓主人是曹操,这墓就是高陵,曹
操又一下子成了时代的话题人物。在这真伪之辨仍将继续,出土材料还有
待于做进一步科学分析的时候,我们怎样认识这位已经逝去了一千多年的
历史人物呢?恐怕还得要从传世文献中有关曹操的材料与记载入手,力求
认识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曹操。这就涉及到怎样来阅读这些史料、史书的问
题,也即如何求真的问题。
史书记载重事件记录,少人物刻画
目前最早、较为全面记载曹操的史书,是西晋人陈寿所编撰的《三国
志》 。从史书编撰体例上讲, 《三国志》是一本纪传体断代史,体例决定了
《三国志》是以人物为中心来叙述历史。但是,史书的叙述有它的局限性,
不可能纤细入毫地去反映传主的生平。就拿曹操来说, 《三国志·武帝纪》
是曹操的本纪,整篇文字按时间线索一路走下来,最后以陈寿的评语作结。
除了对少年曹操有过色彩化的描述——“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
不治行业”外,其他基本上都是事连着事,众多的人物、地点纷至沓来,
流水账般地翻篇而过了。从现代传播学的角度看,这样的叙述没有主题,
缺少细节,传主形象太过虚化,使得处于陌生时空中的后代读者要想了解
一个血肉丰满的曹操,基本上很困难。
然而,从史书编撰的角度看,纪传体史书中的“纪” ,作为帝王级人物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