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曹操为何被误读
(0 次评价)3541 人阅读0 次下载
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2 的专属版面,负有双重任务。一重任务,要反映传主的事迹;第二重任务, 要建立时代坐标。在编撰手法上走简约的路,应是不二之选。否则,要在 时代大背景下展现曹操风采,记录下曹操的方方面面,岂是几万言可以实 现的? 史料缺乏易使后世评价“孤证可立” 到了后来, 《三国志》中简约化的曹操逐渐被色彩化,造成这种现象的 原因之一,在于有了新材料。陈寿《三国志》本文传世大约百余年后,出 现了南朝宋人裴松之的《三国志注》 (以下简称裴注) 。依照裴松之自己的 话说,他的目的是为了弥补陈寿记史简略的缺憾。从记载上看,裴松之为 《三国志》做注,是受诏完成的一项政治任务。这就意味着,在那时,官 方要从《三国志》中获取治世的经验和教训,已经感到不怎么方便了。而 裴松之完成任务后, 上呈御览, 当时的皇帝给予了赞许, 认为裴注可以 “不 朽” 。 “不朽”当是很高的评价,这是对裴松之复原历史形态的认可。也就 是从裴注诞生之日起,它已经与陈寿的本文珠联璧合,离开了裴注, 《三国 志》的魅力是要打折扣的。 通过裴松之的工作,出现在后世读者眼前的曹操,形象丰满起来,从 单一的《三国志·武帝纪》中的简约化的曹操,一下子扩大到裴注所引述 的众多材料中的曹操。这些被裴松之引用的材料,除去专作训诂的以外, 用来补充史实的大致在 30 种左右。而这 30 种左右的材料,多的是史书, 少的是史料。我们知道,史料是编修史书的基础,是史实的源头。在史料 匮乏的条件下,判别史书叙事的真伪,极可能陷入到孤证难立的境地。依 赖裴注流传下来的众多史书,无论是汉魏人作为当代人撰写的当代史,还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7-06-29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4-10 22:15 , Processed in 0.40535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