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三国演义_不靠谱_却真实_吴敏
(0 次评价)2948 人阅读0 次下载
第 1 页 共 2 页 南方日报/2011 年/6 月/26 日/第 011 版 阅读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董上德详解民间叙事传统 《三国演义》 “不靠谱”却真实《三国演义》 “不靠谱”却真实 南方日报记者 吴敏 蒲荔子 实习生 周晓婷 核心提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 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明代杨慎所作《说秦汉》 的开场词《临江仙》 ,自从被毛宗岗父子放在了评刻《三国演义》卷首后,被后人误认为是对三 国历史的总结。 三国历史自宋、元起,在史学家和说书人的共同演绎下,成为了汉文化中妇孺皆知的一段历 史。其中《三国演义》以“三分历史、七分虚构”的形式,描绘了三国时代 100 多年风云激荡的 历史和政治、军事、社会矛盾冲突,刻画了大大小小 1000 多个人物。 然而却极少有人注意到,在《三国演义》中既有历史学家的声音,还包含有民间、老百姓的 声音。在过去,人们关注的大多是《三国演义》中的历史叙事,甚至有研究者将其作为历史事实 进行研究。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董上德将具体分析《三国演义》中民间叙事和史家叙事区别在于 何处,三国历史的民间叙事又是从何而来。 “不靠谱”的民间叙事早于史家而存在 在中国,三国历史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每个人都有话语权,甚至于每个人都可以是三国历史 专家。易中天的《品三国》红极一时,其中有许多精彩见解,比如“空城计是靠不住的。其他如 火烧新野、草船借箭,也都是无中生有。火烧博望是有的,但那把火是刘备所放,没听说有诸葛 亮什么事” ,更有“ 《三国演义》里面那场‘智激周瑜’的戏,就未免滑稽可笑而且荒诞不经了” 的精辟言论。 易中天作为一个学院派的史学家恰恰没能解释《三国演义》与民间叙事的关系。史家叙事和 民间叙事是两套不同的话语体系,各有其存在的价值。上个世纪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曾出版 《三国史话》 ,明确提出从历史学角度看《三国演义》不可信的观点, “演义的人是说书,说书的 人是不会有什么特别的见解的,总不过迎合社会的心理” 。 因此,不能用简单的可信或不可信的说法给历史贴标签,历史学家对民间叙事的傲慢与偏见 才是当下研究的焦点所在。民间叙事甚至早于史家叙事而存在,早在司马迁为编撰《史记》到处 收集民间的材料时,发现关于同一个历史故事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版本。这说明,一个潜在的公共 叙事平台,或者说公共叙事领域早于历史记载而存在。 《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中,都包含了部分民间叙事。如《三国志·先主传》中一段刘备童 年时的描写, “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于(桑)树下戏,言: ‘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 ’叔父子敬谓 曰: ‘汝勿妄语,灭吾门也。 ’ ”就是来源于民间传闻。此外,如关于诸葛亮的出山,最为普遍的 是“三顾茅庐”的说法,但裴松之在注《诸葛亮传》时却引用了野史《魏略》 。他对关于诸葛亮 出山的多种传言亦觉得“可怪” ,不过这正意味着民间的公共叙事早于历史记载而存在。 “拥刘反曹”的史家传统来自民间 “古史辨学派”开创者顾颉刚先生非常注重民间叙事的传统,他认为“民间叙事都是无稽的, 但是无稽的故事往往有它无稽的法则” , “其实无稽的故事也是有价值的,它的价值就在于这些无 稽故事反映的是民众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特有心态” 。民间叙事多以普通民众的是非、爱恨为依归,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7-06-29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4-4 17:20 , Processed in 0.41019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