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三国演义_不靠谱_却真实_吴敏
(0 次评价)2959 人阅读0 次下载
第 2 页 共 2 页 底层大众的真实心态甚至决定了正统历史学家对待历史的倾向。数百年来,中国流传着“拥刘反 曹”的史学传统,包括当下的历史教科书也是如此。 除了毛宗岗父子点评本, 《三国演义》包括明代嘉靖的木刻本,叫做《三国志通俗演义》 ,俗 称嘉靖本。嘉靖本《三国演义》对于曹操颇为推崇,不仅在曹操登场时极尽描写之所能,称他为 “好英雄” ,还表明他是曹参之后,曾祖父又是“仁慈宽厚”之人。 在毛评本《三国演义》中,曹操出场却被删节为短短的“为首闪出一将,身长七尺,细眼长 髯。官拜骑都尉,沛国谯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几句。可见,以《三国志通俗演义》为 依据, 《三国演义》反而更为中立,好处说好,坏处说坏,既没有说曹操什么都好,也没有只看 到他身上“奸”的一面。而由毛评本发展出的“拥刘反曹”传统,也是为了迎合当时底层大众心 态。 魏、蜀、吴三方之中,蜀国的起点和力量对比都是最低的,刘备的出身也与一般市民大众无 二,元杂剧中,刘备甚至还有个专有称呼,叫做“孤穷刘备” 。一个如此微不足道的人却能成就 一番伟业,撑起三分之一的天下,这是非常了不得的成就。而且,力量最为薄弱的蜀国竟然能与 强大的吴国和魏国三分天下,颇有传奇色彩。 此外,魏国得天时,东吴得地利,而蜀国靠的是人谋,人立于天地之中,是一种伟大的存在。 在一无所有、白手起家的前提下,蜀国的君臣能够审时度势,能够活用智慧,以小胜多,这就是 人谋。 《三国演义》中用大笔墨写人谋,实际上是赞颂智慧的伟大。因此,对于草根阶级的市民 心态而言,蜀国的故事更有意味,最受欢迎。 《三国演义》是“七实三虚,祸乱观者” 《三国演义》文本的内涵很复杂,有来源于史书的故事,有来源于野史的故事,还有来源于 民间凭空想象的故事。从总体看, 《三国演义》有简要与繁密两种文笔,并且两种文笔刚好相对。 简要的文笔以“温酒斩华雄”为例。关羽与华雄作战具体细节一字不提,只写曹操命人温酒 送关羽上战场, “关公曰: ‘酒且斟下,某去便来。 ’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 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 华雄之头,掷于地上。 ”显而易见,简要笔法是把史实小说化,里面有喧嚷、有夸张,还借听觉 效果来写视觉场面。而繁密文笔则以细致为主,如“孟德献刀”一段,是以生动的细节写出董卓 和曹操两个人在特定场合的举止和心理变化。 《三国演义》跟《三国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它同时也是民间叙事的一个载体。 《三 国演义》不论是寓意还是内涵,将史学家、一般知识阶层和草根阶层融合在一起。从文学角度考 虑, 《三国演义》吸收了史家叙事的基本框架,填充基本框架,让整个故事更加有血有肉的却是 民间叙事,简要的史家叙事文笔与繁密的民间叙事文笔相得益彰。正因如此,清代著名史学家张 学成,他曾评论“ 《三国演义》是七实三虚,祸乱观者” 。这种“七实三虚”的说法也证实了, 《三 国演义》作为文本来讲,它是史家叙事和民间叙事的结合。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7-06-29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4-12 22:34 , Processed in 0.553893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