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实史料
、 引经据典
、 穿凿附会
”
。
有人说
:
“替曹操翻案的 同志们硬 说罗贯 中
‘为 了宣
扬 封建正 统主义 的历史 观 贬斥 曹操
尸
,
但通 观全 书
,
却查 无实据
”
。
有人说
:
“任何
一 个攻击者 都举不 出一 件有 分量的 具体 材料来
,
此 中原 因
,
只要我们 把 《
三 国意 义》 和 陈寿
《
三 国志》 包 括
‘ 裴 注
’ 对照 起来 阅读
, 就不 难发 现
, 原来罗贯 中在 塑造 曹操 形象 时
, 用笔还 是
比较严谨 的 ,
事无 大 小
,
多 出有 据
。
”
也 有人 研 究 了一番嘉靖 本 《
三 国志通 俗演 义》
,
认
为不 曾
“ 丑 化曹操
”
,
“罗 贯 中笔下 的曹操形 象
,
其主 导方 面
,
依 然走东汉 末年 叱咤 风云 的
地 主 阶级政 治家
、 军事 家
,
是有志 于除残 去秽
,
定乱 扶衰
、 统一 北 部 中国的 英雄
”
,
“被 作
者赋 予 了多方 面的
、
色彩 分 明 的英 雄性格
”
。
更有人
“ 联 系历 史 人物曹 操
”
,
罗 列大 量史
料
,
“ 认 真对 照比 勘了历史 人 物与文 学形 象
”
,
得 出 了
“ 两个曹 操完全 可 以重 合为 一
,
换 句
话 说
,
也就是
“一 个曹 操
” 的 结论
。
虽 然对曹 澡有褒 有贬
,
但相 问的一 点
,
还是
“ 把 两个
曹操 扯到一 块 儿去 了
”
。
这种 将史 实与小 说 比 勘对 照 以是 否符 合史实 来衡 量小说 成败 的研 究方 法无 疑 与
“ 替 曹操
翻案
” 有 某种 联系
,
但 它的 根子 究竟在何 处?
是 自古人 而始的 以 史家 眼光论小 说叼
“ 遗 风
”
没 有肃清
,
还 是 由于其他 的缘 故 了 当然不 会是 前者
。
因为 在 明人 那 里
,
就 已 认 识 到 了小说
“贵幻
” 而不
“贵真
” 的特 性
,
而 几百年 后的今 日
,
人 们 的认 识反而 倒退 了
,
认不 清小说 与
史 的 区别 了
,
似乎说不 通
。 就说五 十年 代 那场争论吧
,
郭老 与蔚老 都是历 史学 家
,
确有站 在
史家角 度看小说
,
以史 著标准来 要求小 说之嫌
。 但 郭老 同时 又是 文坛 一代 宗师
,
他 自然不 会
糊 涂到 连历 史 与小说 的 区别 都不懂 的地 步
。 其实
,
引起那 场大讨 论的 理论 根据 就在于 郭老提
出的历 史 真实 与艺术 真实 相统 一的
“原 则
”
,
它 对今 日 《
三 国演义》 研 究的影 响
,
主要亦 在
此
。 而 对这一 点
,
不 能 说已经 引起我们足 够的认 识 和 注意 了
。
问 题是
,
郭老 的研究方 法 及结 沦大 家都不 同意
,
但为 什么他提 出 的
“原 则
” 却 有如此大
的 影 响
,
直 到现在还 大有左 右 《
三 国演 义》 研究 的势 头呢? 原 来
,
历 史 真实 与 艺术共 实合拍
的
“原 则
” 并不 是
“郭老 等人 给历史 文学 定下
” 的
,
而是 当代人 比汉普 遍 的
“ 历史小 说
” 观
念
。 小 说 观念是不 断 发展 的
,
历史小说 观 也不例外
。 今人 心 目中
“历 史小 说
” 是 个什 么概念
呢 ? 新编 《
辞 海办 是 这佯解 释 的
:
“历 史小 说
:
文 学 的一种
,
有 长篇和 短篇
。
’色通过 描写历
史 人 物 和事件再现一 定历史 时期 的面貌 相 历史 发展趋 势
,
使读者 在一定 程度上 了解历 史 并得
到某种 启示
。 历 史小 说可 以 容 许适 当的虚 构,
但所 描 写的主 要人 物和 主 要 事 件 应 有历史 根
据
。
” 所 谓
“再 现
”
,
也就是 艺术真 实与历史 真实相 一致
。 现 在一般人 对 历史 小说 大概多持
此 种 看法
。 这 恐 泊是从 恩格斯关 于
“再现 典型环 境 中的典型 性格
” 的要求 而来 的
。
肯定 了这
一点
,
我 们 就会明 白这种 历史真 实 与艺术真实相 统一 的标 准和对 照 比 勘的 研究方 法为什 么一
直 如 此盛 行而不 衰 了
。
然而 具有讽 $
l
意 味的是
,
用这种对 照 比勘 的方 法 研究 《
三 国演义》
,
总是 在一 些问 题上
纠缠不清
。 这 就不能 不使人 产 生一 些思考
:
用这种 方 法来 研究 《
三 国演义》 合适 吗? 它 符合
《
三 国演 义 》 的 实际吗 ?
《
二》
《
三 国演 义》 的艺术 特 质
我们 有必 要先来 看一 看作为
“历 史小说
” 的 《
三国演义 》 的性质
,
分析一下它 的美学 特
一
一
7 2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