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一 九八九年第四期
《
三 国 演 义 》
的 艺 术 特 质 及
研 究 方 法 问 题
张 共
《
三 国演义》 是一 部伟大 的历史 演义 小 说
,
是 我 国古代 长篇小 说 苑囿 中第一技 报春的奇
葩
。 但 是 与 《
红楼 梦》
、
《
水 浒传》 相 比
,
我 们对
《
三 国演义 》 的研 究显 然是 比较薄弱的
。
一些基 本的 艺术 问题
,
大都 有待 进一 步 深入 研究
,
有的 至今 仍认 识模 糊不 清
。
在 以往 的 研究
中
,
历 史真 实 与艺术 真实 的关 系 占了很 大 比 重
。 然而 对 这一 问题 的认 识
,
至今尚处于一种 近
乎混乱 的 状态
。
问题的 症结
,
就在于 对 《
三 国演义》 艺 术特质 的认 识模 糊不 清
,
因而 导致 研
究方 法的 失 当
。 本 文拟 结合具 体实例 作一 些 分析 和探 索
。
( 一 ) 从
“替曹 操翻 案
” 谈 起
众所 周 知
,
一九 五九年
,
学术 界 曾掀 起过 一 场
“替 曹 操翻 案
”的 学术争 鸣
,
发 起者 是德高
望 重的史 学 家 郭老 和剪老
。 他 们 为维护历史 上 曹操 的形 象
,
指责 罗贯 中的历 史刁
、说 《
三 国演
义 》
“歪 曲历 史
”
,
是一部
“ 民 族英雄
”
“ 曹 操的谤 书
”
。
对 此观点
,
当时 有不 少人 如刘
知潮
、 李希凡 等都 曾著 文进 行 了反 驳和讨 论
。 近年 来 又有人 对 这场 大讨 论进 行 了反 思
,
认 为
其 消极影 响主 要 有两点
:
“其一
,
客观 上 没有 划清史学 与非史 学 的界 限
。 萝 卜和肉一锅 煮
。 ”
“其 二
, 郭老 等人 给历 史 文 学定下 了一 个 艺术真 实须 得跟 历史真实合 拍的原 则
”
, 并 用这 个
原则 来要 求 《
三 国演 义》
。
以 上 两点 基本 上是 符 合实际 的
。
令人 感 到奇 怪的 是
,
学术 界对
“ 替 曹操 翻案
” 那 样的 文学 批 评一 致认 为是不 妥 当的
、 教
训 是深 刻的
,
但 在具体 研究 中却又是 另一 回事
。
“ 翻案
” 者 仍不 乏 其 例
:
如 有人 替 魏 延鸣不
平
,
说
“魏 延 忠 于蜀 汉
、 血战沙 场
、 赫赫 战功
、 彪 炳 史册
,
而竟 为
‘自己人
’ 所 杀
。 不 仅如
此
,
还干 年万 世
,
背 负着反贼灼 恶 名
,
为 人垢 骂
”
。
“如 果说 正史 中
,
魏 杨 一 案还 有 回旋辨
析的 余地
,
那 么到文 学 作品的
《
三国》 中
,
就 给魏 文 长盖 棺 定论 了
”
。
更有 人说 《
三国 演
义》 歪 曲 了 江东人 物
,
把
“气 度恢廓
”
,
“雅 量 高致
” 的 周瑜歪 曲为
“偏 狭忌才 的
” 小人 ,
把 有政 治远见
、 胆识 具备 的鲁 肃写成
“ 笨伯
”
,
“老 好人
” 二孙 权
、 孙策
、
吕 蒙等人 无不 被
“ 筹改 了本来面 目
,
。 为曹操 翻案
、 鸣 冤的人 好 象 没有 了
,
但
“ 一 谈到 曹操
,
大家都 忙 于去
一
一
7 1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