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9 9
0
年第
2
期
河 北 大 学 学 报
2 3
偶工秀
,
明快精当
,
重心 突出
,
生动传 神
,
对全书艺术 系统的功能发挥起 到了 画龙点 晴的作 用
,
满 纸 生
辉
。
艺术形式按 美学的原理可 以 分为内形式和外形式两种
。
就回 目而 言
,
它概括的木 章回内容
,
采用的组
织内容 的方法
,
构成了它的 内形式 ,
而语言
、 文字
、
词性 以及这些要 素的组 含规律
,
构成了 它 的外形式
。
下面就 从这两个方面分 析一 下
《 三国演义
》 回 目的演化 问题
。
先谈外形式
。
毛宗 崖的修定 主要体现在 三个方面
:
第 一
、 力求多样统一
,
修定 类同 内容 的单一化 回目
。
嘉靖本 第 1
7 4 回至 1 8
0 回的回 目是
“ 诸葛亮 一掖孟
获
”
、
“ 诸葛亮二擒孟获
”
、
“ 诸葛亮三 掖孟获
”
··
·
· ·
一直 到
“ 诸葛亮七 擒孟 获
”
。 这 些七 字句词性和 语
法结 构都 一 样
,
为什么它构 不 成对 偶句 呢 ?
因为它 违反 了对 偶形式必 须遵 循的多样统一 的原则
。 犹如一面
光光的墙壁也 是个有机 统一 体
, 但它缺 少变化
, 引不 起人 们美的 愉悦
。 这就 提出了一个问 题
,
把类同 的两件
事对举 出来
, 印古人 说的
“ 正对
”
,
要 特别注意角度 的交错
, 词彩 的区别
,
否 则就失去了对偶 的形 式美
。
也
许 是出此原 因
,
刘 赫在
《 文心 雕龙
·
丽辞
》 篇 中说
:
“ 故丽辞之体
,
凡有四 对
:
言对 为易
,
事对为难
,
反
对 为优
,
正 对为劣
”
。
“正对
” 尽管调动 角度
,
变 允词字可 以 避免单一化
,
但终不 如两种相反 的事 物构 成
的
“ 反对
”
,
其 形状
、 颜 色
、
线 条
、 旋律
、 结构 对 立统一
,
变化 多样
。 所 以刘腮 才说
“ 正 对为 劣
”
,
不如
“ 反对 为优
”
。
毛 宗 岗是深知 这一点的
,
他将 这几 回 擒孟获 的回 目改为
:
征南 寇垂 相大兴师
(第 8
7 回 )
抗天兵蛮王初受 执
渡沪水再缚 番王
(第8 回)
识诈降三 擒孟 获
武乡 侯四 番用计
(第 8
9 回)
南蛮王五次 遭擒
驱 巨兽六破 蛮兵
(第 9
0 回 )
烧 藤甲七 擒孟获
毛 宗岗修 改的这几 回
,
一 是调动 角度
,
把8
7
回
、
8
9 回
“ 正对
” 改 为
“ 反对
”
。 过去 是诸葛亮 的单向主 体行
为
, 现在 是双 向对应 的行 为
, 上句 写 诸裳亮
“大兴师
”
、
“用 计
”
,
下句就 写孟获
“初受执
”
、
“ 遭擒
”
。
二 是 利 用每次 推孟 获的 战役 的不 同特点
,
写 出具体环 境下的具体风貌
。 女
口
8 8 回 的
“ 渡沪水
”
、
“识 诈
降
”
,
9
0 回的
“ 孤 巨兽
”
、
“ 烧藤 甲
”
。
三是交错 使用同 义词 或采用 暗示的 手 法
。 用
“ 初受 执
” 代
“ 一
摘
”
;
用
“再 缚
” 代
“ 二擒
”
;
用
“ 四 番用计
” 和
“ 蛮六破兵
” 暗示
“ 四 擒
” 和
“ 六 抓
”
,
给 人 留 下 悬
念
。 嘉 靖本中 类 似 上 述 的回 目
,
还有 6
1 回至 6
5 回
“ 云长延 津诛文丑
”
、
“ 关云长封 金挂印
”
、
“关 云长
千里独行
”
、
“ 关云 长五关斩 将
”
,
“ 云长 抓鼓斩 蔡阳
”
,
7 回一 8
0 回
“ 刘 玄 德
”
;
2 1
0 回一 2 1
9 回
“ 诸葛 亮
”
。
毛 宗 岗都进 行了 修定
,
艺术 效果很好
。
第二
,
力 求价值 均等
,
修订回 目对称不 平衡的 现象
。 对偶 的 另一个原 则
,
对 称的双方 必 须价值 均等
,
才能构 成平衡的 关系
。
嘉 靖本单句回 目 合并为双 句回 目以 后
,
出现了 许多对 举的双方价值 不 均 等的现 象
。
如 1 5 3 回一 1 5 4 回
:
刘玄德 智取汉 中
曹孟德 忌 杀杨修
这是标准的对 偶形式
,
为什 么毛宗 岗改为
:
诸柳亮 智取汉 中
-
曹阿瞒兵退 斜 补
道理 就在于
“ 取汉 中
” 和
“ 杀杨修
” 这两 个对 举事件价值 不 均等
,
“ 杀杨修
”
,
只 是刘备和 曹 操争 夺汉 中
这场大战 中发生 的一个小插曲
,
不 足于 和
“ 取汉 中
” 这样事件 相 配敌
,
而毛 宗 岗将
“杀杨 修
” 改为
“兵 退
斜 全
子
”
以后
,
在价值上就 与
“ 智 取汉蚁 警 吁
、 其殆
不凡正在这里
。 再 如第 ’
` 回一 ’5回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