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 家 的 统 一 与 社 会 的 安 定
。 素 以
“ 立 身 简
素
” 、 “ 勤恤 百姓
” ① 著 称的 裴松 之慨 然有感 于
此
。
他切 齿痛恨 统治 阶级 暴虐 无道 的治 国之
道
, 他采用 纵 向回 溯 的手法
`喷然指出
:
“莱
、 封
无 道
, 秦
、 莽纵 虐
, 皆多 历 年 所
, 然 后 众 恶 力
著
。 董卓 自窃权柄
, 至 于 陨毙
, 计 其 日 月
, 未盈
三 周
, 而祸 崇 山岳
, 毒 流 四 海
。其 残 贼之性
, 实
豺狼不若
。
袁术 无毫 芒 之功
, 纤介 之善
,
而 猖 狂于 时
, 妄 自尊 立
, 固 义 夫 之所 扼 腕
, 人
鬼之所同疾
。 ” ② 尤其 是 他还借 孙 盛之 口 大声
疾 呼
:
“古 之立 君
, 所 以 司 牧 群 黎
, 覆 煮万 物
;
若 乃 淫虐 是纵
, 酷被 群 生
, 则 夭砸 之
, 剿绝 其
柞
, 夺其南 面之尊
, 加 其 独夫 之戮
。 ” ③ 凡 是 昏
虐无 道之 人
, 无论 其 权势 大 小
, 也 无论其 政治
地位 高低 与否
, 都 受 到裴 松之 的 大 力挞 伐
, 如
他谴 责曹 魏于禁
“肆 其好 杀之 心
, 以 决众 人之
议
”④
, 痛 斥孙 权
“ 不爱 其 民
, 昏虐之 甚
” 。 ⑤
历史 学作 为一 门以 阐 明人 类 社会 发展过
程
, 研 究社 会现象 及 其规 律 为对 象的 科学
, 具
有
“通 古 启 今
”
、 “ 鉴 往 知 来
”这 一为 其 他 学科
所 不具备 的特殊 社会 功 能
。 而 立 足现 实
, 通过
对历 史的剖 析
、反 思 与评 论
, 便是 一种 很好 的
以史 为鉴 的治 学 途 径
, 因 为 它 直接 为规 切 时
弊
、 刷新 政 治提供 了 强有 力的历 史依据
。 裴松
之借 为《
三 国志 》
作 注 之 机
, 对 以 往 昏虐 无道
之人 进行 无 情 的 揭露 与批 判
, 目的在 于 给 当
时的统治者 敲响警 钟
, 以 免重 蹈 前人覆 辙
。
出于 同 样的 目的
, 在 反 对 昏虐 无道 的 同
时
, 裴松 之高 唱
“君 臣 之 义
”
, 提 倡儒家
“ 忠孝
节义
”的 伦理 道德
。
他一 方面 分 别借孙 盛
、 干
宝 ⑧ 之论 指出
;
“ 夫士 虽百 行
, 操 业万殊
, 至于
忠孝 义 节
, 百行 之冠 冕也
” ⑦
。
“古 之 烈 士
, 见
危授 命
, 投 节 如 归
, 非 不 爱 死 也
, 固知命 之 不
长而 惧不得 其所 也
。
’
, 铆 另 一方 面
, 直 接 表 白
自己 的看 法
:
“古 之舍 生取 义者
, 必有理存 焉
,
或感 恩怀 德
, 投命 无悔
; 或 利 害 有机
, 奋 发 以
应会
。 ”⑨ 并且 以
“忠
” 为例 作 以 具体 说 明
:
“ 忠
至 之道
, 以 亡 己 为理
。
是 以 匡 救 其 恶
, 不 为身
计
。 ” 1必在 裴松之 看来
, 作 为 臣子
, 为了效 忠君
主 ; 可 以 献 出 自 己 的 身 家 性 命
, 而 决 不 能 做
“食 人 之禄
”而 不能
“死人 之事
”的 动摇变 节 之
臣
。
他 之所 以 对 曹 魏郭 修 颇 多 微词
, 就 在 于
“ 郭修 在魏
, 西 州之 男子 耳
, 始 获于 蜀
, 既不能
抗 节 不 辱
, 于 魏 又 无 食 禄 之 责
, 不 为 时 主 所
使
, 而 无故 规 规 然 靡身 于 非所
, 义无 所 加
, 功
无所 立
。 ” ⑨
也 许 会有 人指 出
, 这 种
“ 忠孝 节 义
” 的 思
想是 消极 落后 的
, 无可称 道
。 我们的 回答 是 否
定 的
。
因为
“ 在分析 任 何一个社 会 问题 时
, 马
克 思 主 义理 论 的绝 对 要 求
, 就 是要 把 问题 提
到一 定 的历史 范 围之 内
。 ” L
任何一 种思 想意
识 都 必须 和 它 并存 的 社 会政 治
、 经济 诸 因素
放 在 一起 来 分 析
。
在 当 时宰 辅 执政
, 僧越 无
常
, 国 家 处 于分 裂 割 据 的风 雨飘 摇 的 紧 要关
头
, 裴 松 之 以 国 计 民生 为怀
, 宣 扬儒 家
“ 忠 孝
节 义
” 的伦理 道 德
, 企图通 过对作 古 之人 的褒
扬 或 批 评
, 来 纠正 士 人 风气
, 缓 和 社 会 矛 盾
,
改变 那 种上 下失 次
、 纪 纲 大弛 的历 史现状
, 以
求 封建 统治 长 治久安
。
因此
, 我们说
, 在 当时
历史 条 件下
, 裴 松之 提 倡儒家
”忠孝 节义
”
, 相
对 于 发表 空洞 言 论 的士 大 夫 阶层
, 就 其 主 观
愿 望 来 说要 高 出一 筹
, 而且 在 客观 上 也 起 到
过 一定 的积极 作 用
。
四
、
反 对任 情褒贬
, 力 主据事直书
如果 说直 书 与 曲笔 是我 国 古 代社 会普 遍
存 在 的 一种 史 学现 象
, 那 么 这一 现 象 在 魏 晋
南北 朝 时期就 显得 更 为突 出
。
因为这 一 时期
①
《
宋 书
·
裴松 之 传 乡
。
②
《
三 国 志
.
董 卓传评 》
注
。
③
《
三 国 志
。 三 嗣 主 传 评 》
注 引
。
④
《
三 国 志
·
于 禁 传 》
注
。
⑤
《
三 国 志
· 吴 主 传 》
注
。
⑥
干 宝
, 东 晋 著名 史 学 家
, 在 史 学 思 想 方 面 成 就 显
著
, 详见 拙 文 《
论 干 宝 的 史学 思 想 》( 载 《史 学 史 研 究 》
1 9 8 7
年 第 3 期 )
。
⑦
《
三 国 志
。 姜维传》
注 引
。
⑧
《
三 国 志
。 姜 维传评 》
注 引
。
⑨
《
三 国 志
.
三 少 帝 纪 》
注
。
称
《
三 国 志
.
杨 阜传 》
注
。
幼
《
三 国 志
· 三 少 帝 纪 姿
注
。
珍
《
列 宁选 集 》
第 2 版 4 卷
, 第 2
9
。 页
。
一
9 4 一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