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期
元杂剧艺 术对 《
三 国演 义》 的影响
(刘末云) 巫相
,
曹
、
刘好汉
。
(曹操云 ) 玄德公差 了也
。
你好汉则说你好汉
,
我好汉则
说我好汉
,
怎么
‘曹刘好汉
, ?
你待说我好汉来恐怕某灭了 你
,
你寺兑你好汉来恐泊我怪
你
,
我 想来
,
汉家十 八路诸侯都不敢与我作对
,
惟有你敢与某作对
。
(做怒拍卓科)
(刘
末做 掩耳科)
(曹操云 ) 玄德公你 怎的 ?
(刘末云 ) 小官平生有些惧雷
。
(曹操云 ) 你看他
说谎
,
晴天 白 日
,
万里无 云
,
那得雷来?
(夏侯敦云 ) 是有雷响
,
我也害怕
。
” 情 节饱
满
,
描写细致
,
将曹操的咄咄逼人和刘备的善于韬晦写得鲜明突出
。
《
三国演义》 继承 了
这 种善于展开情节
、
笔墨饱蘸的写法
,
进一步将刘备 的
“ 韬晦
” 加 以浓笔渲 染
,
在
“论
英会
,
.
之前
,
就写刘备在后 园种菜
,
以示 自己并无政 治野心 ;
宴 会
“斗 智
” 时
,
又将 元
杂剧 中原来曹操与杨修论天下英雄的 内容移至 刘备身上
,
写 刘 备故作糊徐
,
历数除曹
、
刘之外的各路诸侯为英雄
,
直到 曹操 点明刘备方是他的对手
,
却 又
“ 巧借闻雷来掩饰
”
他心中的震惊
。 毫无疑问
,
小说 比元杂剧写得更为精彩
,
刘备
、
曹操的形象 更为丰满
,
“韬 晦之计
” 成为小说著名的策略经典
。
另一例子是小说第七 十一 回写黄忠 与夏侯渊 的
定军山之 战
,
《
三国志》 仅有
“一战斩渊
”
、 《
三国志平话》 仅有
“赶上再战
,
斩夏侯渊于
马下
, ’ 等简单叙述
,
而元杂剧 《阳平关五 马破曹》 却用许多细 节描绘战斗的过程 :
“ (黄
忠唱 ) 他手持着宣花斧
、 轻轮金蘸 刀
,
那里雄威 气势夸年少;
你道我霜髯雪鬓年纪老
,
咱两个 目前交 战分个强弱
。
我这里连肩带臂大刀荃
,
他那里遮截架解忙哀告
。
”
“连 肩带
臂大 刀荃
” 的细致动作描写
,
将黄忠老当益壮的英雄气概写得具体可感
。
小说 吸 收这一
细节
,
写得更为 酣畅 :
“黄忠 一马 当 先
,
驰下山 来
,
犹如 天崩地塌之势
。 夏侯 渊措 手不
及
,
被黄忠赶到 靡 盖之 下
,
大喝一声
,
犹如雷吼
。
渊未及相迎
,
黄忠宝 刀 已落
,
连头带
肩
,
砍为两段
。
” 小说并将元 杂剧 中黄忠不服老的情节加以浓笔渲染
,
既 写黄忠在菠萌关
时敌将张都讥笑其老
,
黄忠怒 曰
:
“ 竖子欺吾年老 !
吾手中宝 刀 却 不老!
”
又 写他 在 定
军山请战时
,
军师孔明怕他年老不敌 夏侯 渊
,
忠 奋然答曰
:
“ 军师言吾 老
,
吾今并
不用 副将
,
只将本部兵三千 人去
,
立斩夏侯渊 首级
,
纳于 毫下
。
” 将黄忠的形象塑造得更
为鲜 明突出
,
“似黄 忠不服老
” 成为后世对老英雄的赞词
。
由此可见
,
罗贯中对元杂剧三
国戏着重取其
“ 神
”
而不仅是取其
“ 形
”
,
他也会吸收元杂剧的某段情节
,
某个细节
,
但
不局限于此
,
而主要是吸取元杂剧
“ 酣畅
” 之
“神
”
,
发 挥 自己的创作才能
,
泼墨如云地
展示情节
,
刻划 人物
,
从而 使小说青出于 蓝而胜于蓝
。
《
三国演 义》 受元杂剧艺术影 响 之 二
,
是借 鉴元杂剧 的
“题 目正 名
”
和
“连本戏
”
的体制
,
形 成章 回体的小 说结构
。
《
三国 志平话》 分 为
“卷上
”
、
“卷 中
”
、
“卷 下
”
,
并不
是章 回体
,
它的题 目为字数不一的单句;
而元 杂剧每剧 都有
“题 目正 名
”
,
均为七言或八
言整齐的对偶句
,
‘
这与 《
三 国演 义》 的 回 目十分相 似
,
甚 至小说的有些 回 目就是原封 不
动地照搬元杂剧的题 目正 名的
。 试举数例比较之
( 见附表) :
从附表中比较可见
,
《
三国演义》 的回目不但借鉴了元杂剧题 目
正名的内容
,
而月
.
还模
仿其对偶句的形式
,
而对 《
三国志平话》 的题 目就仅止于借鉴内容
。
原因很简单
,
《
平话》
的题 目粗略而缺乏文采
,
元杂剧三国戏的题 目正 名鲜明醒 目
,
便于招徕观众 ;
在 同样要
争取观众的说书艺术中
,
作家同样需要鲜 明醒目
、
既通俗而 又有文采的好题 目
。
罗 贯中
借鉴元杂剧 的题 目正 名作回 目
,
从此奠定
一
j
’中国章回小说的 回 目体制
必 定是对仗 工整
的对句
,
既点出本 回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
,
又抑扬顿挫
,
朗朗上 口
,
便于说书和记忆
。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