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6 卷
第 1 期
199 6 年 1 月
河南大学学 报 (社 会科学版)
J
.
o
f
l {e n a n U n i
v
.
( S r
.
段1 )
V b l
.
36
N o
Ja
n
.
19 96
略 令
仑诸 葛 亮 的 渭
良略 思 想 及 工
万洲
尧启 诵
民
梁 中 实
蜀汉建兴七 年(2 2
9 年)
, 孙权在武 昌称帝
,
“ 其群 臣 以并尊二 帝来告
”
。
此事 立 即在蜀 汉
朝廷 内部引起激烈争论
, 不 少 人认 为孙权称帝
“ 名体弗顺
” , 是 对 蜀汉 正 统 地 位的严 重挑战
, 主
张在
“显 明正 义
” 的前提下
“ 绝其盟 好
”
。
当 时
, 诸葛亮 正 在进 行第三 次北 伐
, 并 已克 平魏 国武
都
、 阴平二郡
。
如果与东吴
“ 绝其 盟好
” , 它 将破坏 诸葛亮苦心建立起的
“孙刘联 盟
”
, 干扰
“ 联孙
抗曹
”的方针
, 断送正 在进行 中的北伐曹魏
、兴复汉室 的大业
。
为此
, 诸 葛亮对激笋
· 狐 疑 的 同
僚发表了一通寓意深刻的议论
:
( 孙 )
“权 有潜逆之心久 矣
, 国家所以略其衅情 者
, 求 特角之援也
。 今若 加显绝
, 讲我必 深
, 便 当移 兵 东伐
,
与之 角力
, 须并其土
, 乃议 中原
。 彼贤才尚多
, 将相缉穆
, 未 可一朝 定也
顿兵相持
, 坐 而 须老
, 使北 贼得计
,
非
算之 上者
。 若孝文 卑辞匈奴
, 先帝优 与吴盟
, 皆应 权通 变
,
弘思 远益
, 非 匹 夫之 为忿 者也
。 今议 者咸 以 ( 孙 )权
利在鼎足
, 不 能并力
, 且志望 以满
, 无上 岸之情
, 推此
, 皆似是 而非也
何者
‘2 其智 力不伴
, 故 限江 自保
, ( 孙 ) 权
之不能越 江
, 犹魏 贼之不能渡汉
, 非 力有余而 利不取也
。 若大 军致讨
, 彼 高 当分 裂其地 以 为后规
, 下当略 民 广
境
, 示武于 内
, 非端坐者也
。 若就其不动而 睦干我
, 我之北伐
,
无东顾之 忧
,
河 南之众不得尽西
, 此之 为利
, 亦 已
深 矣
。
( 孙 ) 权潜之罪
, 未 宜明也
。 ”
由上 文可知
, 诸葛亮总揽全 局
, 从蜀 汉政 权 的整 体利益 和 长 远利益 出发
, 精辟 地分 析了 当
时的政 治形 势和 利 害关系
, 说明了维持 和巩 固
“ 孙刘 联 盟
” 的 政 治
、 军 事意 义
, 驳 斥 了部分 同 僚
要与东吴
“绝其盟 好
”的 匹夫之 见
。
其一
, 诸葛亮对孙权称帝的认识
, 与蜀 汉朝廷 多数 臣僚没 有性 质上 的分 歧
。
他也 认 为
“ 权
有潜逆之 心 久矣
” , 但不 同意关 于孙权仅仅
“ 利在 鼎 足
” 的 肤浅 之 见 里他指 出
, 孙权之 所 以采取
“ 限江 自保
”的方针
, 并
“ 非力有余而利不取
”
, 是因 为它 受到 实 力等客观条件的局 限
。 这表 明诸
葛亮对孙权的政 权及其政 策的认识与其他朝臣相 比更 符合实际
。
其二
, 诸葛亮从全局 的高度分析了新形 势 下东 昊 的 国 力 及其政治态 度
。
他肯定 孙吴 政 权
“贤才 尚多
, 将相缉 穆
”
, 具有不容忽视的实力
。 但东 吴 目前 尚
“ 不能越 江
” 西 进
, 主动 出击蜀汉
,
只能 采取
“限江 自保
” 的方针
。 一方 面承认蜀汉政权 ; 另一 方面要 求孙刘双 方
“ 并尊二帝
” 。
其三
, 诸葛亮从 正 反两个方面论证 了巩固 吴蜀 联盟的重要性和 必 要性
。
如果 不承 认孙权
的帝位
,
“ 其雄我必深
” , 蜀 汉就将 因此而
“ 移兵 东伐
”
,
“ 与之 角力
”
。
但 因 东吴 尚有实 力
, 所 以
“ 东 伐
”之 举
“未可一朝定也
” 。 这 样就 会出现
“ 顿兵相持
, 坐 而 须 老
, 使北贼得 计
” 的被动 局面
,
从而 干扰 了北伐曹魏
、兴复汉室的战略 目标
。 假如在策略上承 认孙权的帝位
, 继续 与之盟 好
,
就可 以在政治上 稳 住东 吴
, 蜀汉 的北伐大业 将得 到
“ 特角之援
” 。
即使孙吴 不 能配合蜀 汉合攻
曹魏
, 只要它
“ 不动而 睦 于我
, 我之北伐
, 无东顾之 忧
” 。 诸葛亮认为承认孙权帝位
, 继 续昔 日的
联盟关 系
“ 之为利
, 亦 已深矣
” 。 通过分析 比较
, 诸葛亮不 但主张
“ 权僧之罪
, 未宜明也
”
, 而且 还
立 即
“遣卫尉 陈震庆 权正 号
”
。
其 四
, 诸葛亮 从总结历史经 验的 角度 和 策略 思 想 的 高度
, 提出 一 个普遍而 深刻的立政原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