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10
头表演艺术。这种口头表演艺术非常重视对于细节的描述,在《赤壁歌》
中就有许多根据《三国演义》的内容而拓展的细节描写。东南风可谓是决
定赤壁之战的胜败的关键所在。 《赤壁歌》不仅详细描写了孔明借东风的场
面,还杜撰了借风时孔明所念的祭文内容。作者在这里还特别指出,此祭
文是依照其个人意思所作,不知孔明先生是否怪罪。此外,与《三国演义》
的内容相比,赵云箭射徐盛战船篷索的场面在《赤壁歌》中也描写得相当
细致。作者不但描写了赵云张弓搭箭的动作,还用拟声拟态语表现了离弦
之箭的声音、帆篷断裂和落水的声音以及徐盛战船在水中打转的样态,可
谓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其描写如下:
赵云张开铁弓,搭上短箭,胸虚腹实,稳住身形。只见他用下三指托
住弓,拽满弓弦,那箭如疾风一般“嗖”一声直飞过去。箭到处,射断徐
盛船上篷索,折断的帆篷“噗嗵”一声落入水中,其船在水中团团打转。
[8]
这种细致入微的刻画和描写正是口头表演艺术中常见的手法,表演者
往往以此作为吸引观众注意力的有效手段。 与申在孝本相比, 宋顺燮本 《赤
壁歌》对这一场面的描写更为细致。可见重视细节描写是盘骚俚的特点之
一[9]。除了这些细节描写之外,作者还运用移花接木的手法描述了曹操在
兵败后弃袍割须,仓惶逃窜的场面[10]。这一场景本源自于《三国演义》中
潼关之战, 作者将衬托马超勇武的描写转接到了黄盖身上。 这一场景在 《山
阳大战》描写赵云追赶曹操的段落中也曾出现,意在表现赵云的勇猛无敌。
由此可见,曹操弃袍割须的场景作为《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描写已为韩国
文学作品所广泛运用。虽然《山阳大战》和《赤壁歌》都分别插入了这一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