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集 团
,
是作者极力 肯定和 颂扬 的
。
在这 个集 团里
,
诸葛 亮的主要 伙伴有刘备
、
关 羽
、
张飞
、
赵云
、 庞 统等
。
这些人 物 虽然 都程度不 同地 体现着作家 的理想和 愿 望
,
但
是 从书中 的具 体描 写 和 作家所 倾注 的热情来 看
,
谁 也赶不 上诸葛 亮
。 而他们 的语 言和 行
动
,
则常 常是 对诸葛亮其人 的有力 衬托
。
比如刘备
,
他是小 说中主要 的 正面人 物形象之
一
作 者在塑造这 个形 象 的过程中
,
确实 也倾 注了不 少热情
,
花费了很 大 的气力
。
除 了
写他 是
“ 帝室 之宵
”
、
与众不 同 的
“天生 贵人
” 之外
,
还 写 他 如 何 宽仁待 民
,
讲究义
气
,
知人 善任等等
,
甚至 还借曹 操之 口
,
称赞 他是
“天 下英雄
” 之 一
。
可是
,
刘备 在没
有得到诸葛 亮的帮 助之前
,
他 的理 想不仅 没有实 现
,
反 而屡遭失败
,
几次 险些丧 命
。
在
得 到诸葛亮 的帮助 以后
,
他转败 为胜
,
由弱变强
,
占荆州
、
据襄 阳
、
称 帝于 成都
,
取得 了一连 串 的胜 利
,
开创 了兴 旺发达 的新局面
当刘备 固执 己见
,
不 听诸葛亮 的 良言
规劝 时
,
他又一步 步地 走上 了失败 的道路
。
他为 了报兄 弟 一人之 私仇
,
大兴 倾国之兵
,
对吴发动 战争
,
结 果吴 军火烧连营七百 里
,
几至全 军覆没
,
大大损伤 了蜀 国的元气
。
白
帝城
“遗 诏托孤
,
时
,
刘备声 泪俱 下地对诸葛亮说
肤 自得 参相 以 来
, 幸 成帝业
何 期 智 识 浅陋
, 不 纳 垂 相 之 言
,
自取其 败
悔
恨 成疾
,
死 在旦 夕
。
嗣 子屏 弱
,
不 得 不 以 大事 相 托 君 才十 倍 曹垂
,
必 能安
邦 定 国
,
终 定 大 事
。
若嗣 子 可辅
,
则 辅之
如 其不 才
,
君 可 自为 成 都之 主
。
同时
,
他还 告诫 自己 的儿子说
“尔 等切记联 言
,
肤亡 之后
,
尔兄弟 三人
,
皆以 父事垂
相
,
稍有怠慢
,
天人共 诛尔等不 孝之子
”
有的 同志把刘备 的这番话看 成是
“封 建统 治
者收买人心 的虚伪 之词
”
, 这 显然是不 够妥 当的
。 我觉得 作者 让刘备临 死之前说 出这 番话
,
是令人 深思 的
。
刘备在犯错知 错 以后
,
更 觉得诸 葛 亮了不 起
,
因 而 对 他 更加敬 佩和 信
任
。
“ 三顾茅庐
” 和
“ 含泪托孤
”
,
是刘 备 同诸 葛 亮共事 的
“ 首
” 和
“尾
”
这 一首 一
尾 都写得真 切感人
,
非常 出色
。
作者 正是通 过对刘备前 前后后
、
成败得失 的具体 描写
,
有力地 强调 了诸 葛亮这 样 的人 物在成全 一项伟大 事业中 的地 位和作 用
,
使得诸 葛亮的形
象 更加 光彩 照人
。
由上分析可见
,
诸葛 亮是 《三国演义 》故事情 节安排 的中心
,
是所有人 物形象 中最
突出的正面人 物形象
,
也是作者 心 目中最 为理想 的英雄
因此
,
他 虽 然 出 场 晚
、
下 台
早
,
也 照样算得 上小说 的主人 公
。
《三国演义 》的主角诸 葛亮
,
究系何种典型
有人肯定 他为
“ 贤相
”
,
恐伯未 必恰
当
。
小说里 的诸葛亮是在
“ 天下大 乱
,
群雄 并起
,
社 会凋蔽
,
黎民涂炭
”
的 社会 背景下
出场 的
他 出场 时
,
仅仅是 个
“隐 士
”
这位 乐于 隐居 的知 识分子
,
却 没有忘 情于 现实
斗争
,
平 时 就 观 察社会
,
留心现 实
,
思考着统 一天 下 的方 略
,
并且 常常 以管仲
、
乐毅
自比
,
希 望 为国家施展 自己的抱负和才 华
因为未 遇
“ 明主
”
,
所 以他 隐身埋 名
,
不 肯
展露头角
,
“淡 泊 以 明志
,
宁静 而致远
”
。
《三 国志通俗演义 》第八卷
“ 玄德风 雪访 孔
明
,
中有 一段韵 文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