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出来
。 不足 的是
,
作者未 能从 总体构思 上 把握这一 点
,
使之 贯穿 于形象塑 造的始终
。 “ 隆中
决 策
” 那种
“人 为拔 高
” 的艺 术处理
,
在 诸葛亮形 象 塑造 中时有表 现
,
使这 个光辉 的性格 失
去 他应 有的丰 富性 和历史真实性
。 一般说来
,
《演义》中的诸葛亮
,
是个 定型 化 了的人物
,
缺
乏性格 发展 ,
带有类型化 的色彩
,
性格 失之平面
,
这 都是 作家的思想 视野局 限 了艺术概 括力
发扬 的结果
。
由于 罗贯 中是以诸葛亮形象为 纲
,
以 隆中决策为指导思想来统率全 局
,
进 行 《演义 》的艺
术构 思的
,
这 样
,
诸葛亮形象塑 造和对
《隆 中对, 艺 术处理 之 失
,
也就带有全 局性
,
给《演义 》
的创 作带 来先 天不 足症
,
并使作家高超的 艺术概 括力在小说 里未 能得到 充分 发挥
。
它突出地
表现在二个方 面
:
概括历史进程 时为 《隆中对》的观 点所 局 限和说明历史进程 时陷入 历史循环
论
。
首 先
,
客观 的历 史发 展表 明
,
《隆 中对》只 具有相对的 真理 性
。
它较为 正确地揭 示了 从诸
侯纷 争 走向三 国鼎峙的 历史
,
并 据此 为刘 备制定 了 正确的 政治 军事路线
,
在推动历 史发展 方
面发挥 了主观 能 动作用
。 但从 三国鼎 峙 走 向全 国统一 的客观 历史过程
,
则 不仅 证 明
《隆 中对 》
兵分两 路的 军事指 导思想 有误
,
而且 也不是 由蜀汉统 一全 国
,
而是据有中原的 魏晋统一 了全
国
。
这意 味着
《隆中对
》能 基本上说 明三 国时 期上 半个世 纪的历史
,
而对说明下半个世 纪的历
史则 显得无能 无力
。
《演 义 》一 书也证 明了这一 点
。
罗 贯 中对 前五 十一年 中的有关 历史人物
,
写 得 生气盎 然
,
个 性鲜明
,
性格 突出 ,
有关 的历史事件
,
写 得丰 富多彩
,
曲折有致 ,
故事情
节的生动性是与人 物形象的 独特性形成 正 比的
,
艺 术魅力 十分 强 烈
。 然而 对后 四十六年的历
史进程
,
则失之 草草
,
有关的历史人 物
,
失去性 格 光彩
,
来去 匆匆
,
象跑
“龙套
” 多 有关的
重大政治军 事行动
,
缺乏故事性和情节性
,
象是 简略的编年史 乃 至
“剧 情 说明书
” 。 这 就是
说
,
《演 义 》作为 历史小说
,
对 三国后 半个 世纪所 作的艺术 概括
,
不 如写 前半部历史那样具有
高度的审美 价值
。 这 能否说 是 罗贯 中的艺术 概括力只及 于 前五 十一年
,
而在后 四十六年时 已
“ 江 郎才尽
”
了呢? 恐 怕很难这 么说
。 最 基本的 乃是 因为诸 葛亮一死
,
作 家的思 想视 野失去
了凭借
。 也就 是说
,
是 由作家世 界观 的局 限造成 的
。
恩格 斯在批判所 谓
“真正的 社会 主 义
”
文学 时
,
精辟 地写道
:
“诗 人本来想叙述故事
,
但是 却失败 得实在悲惨
。
整本 书中所 表现 出来
的这 种对叙述 和描 写的完 全无 能为力
,
缺 乏一 种讲故 事的 才能
,
这是 由于 他们 的整个 世
界观模糊不 定的缘 故
。 ”
诸葛亮壮志未 酬
,
五 丈原身死
,
《隆 中对
》提出的 由蜀汉统 一全国的
理论 成 了泡 影
。 并给崇拜 诸葛亮
,
神化诸葛亮的罗贯 中带来 了精神危机
。 作家 虽然 从
“天 命
论
” 中寻求
“ 安慰
” , 但改变不 了现 实
,
于是
,
作家观察 以后 的历史进 程时 失去 了立 足之 点
,
概括此后 的历 史生 活时失去 了灵魂
。 因 之
,
我们也完全 可以说
,
《演 义
》概括三 国时 期后 四 十
六年 历史进 程时 之所以缺 乏艺术腕力
,
也是 由于 作家的
“整个世 界观 模糊不定 的缘故
。 ”
无 论是 作为 历史 人物 的诸葛亮
,
或
《隆中对 》所体 现的思 想
,
都说 明他并 不是一 个 历史循
环 论或 历史命定论者
,
那 末
,
罗贯 中塑造诸葛亮形象 之失
,
对
《隆 中对 》作艺 术处理 时 之误
,
怎 么会 使《演 义 》的艺术 构思 陷入 历史 循环论 的 陷阱的 呢? 历 史循 环论不 是 作家罗 贯 中本 人所
固有的思 想局 限吗 ?
《演 义 》不 是在 开宗明义 的第一 回就 宣扬这个 历史观
,
并在 结 尾时 又加以
重 申吗?
历史 循环 论正是 出 自
“ 天命 观
” , 它 同诸 葛亮形 象塑造 之失 正好成 为因 果关 系
。 孟 子
说
:
“ 可欲 之为 善
,
有诸 已之谓 信
,
充实 之谓美
,
充 实而 有光辉 之 谓大
,
大而 化之 之谓圣
,
圣而 不可 知 之之谓 神
。
”
(
《孟子
, 尽心下 》)
,
孟子是个性 善论者
,
他认 为仁
、
义
、 礼
、 智
《
马 克 思 愚格 斯 论 艺术》第3 卷
。
.
2 8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