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
。 作者次样写 虽 可用
“ 天意
” 、
偶然事 故 ( 患病 ) 和 替罪羊魏延来掩盖诸葛亮战略思想的失
误
,
但失去 了历史真 实和艺 术真 实
,
而 代之 以 对神 怪迷 信的愚蠢的颂 扬
。 何况
, 这 样强 调
“ 天
意气
‘天 象
”
、
“天 命
”
, 写诸葛亮在
“天命
” 面 前无 能为力
,
又直 接与 《隆中对 》强调
“人 谋
”
的朴素唯物主义 思想相背
。
也就是 说
,
罗 贯 中笔 下 的诸 葛亮 形象
,
背离 了作为 历史人 物的诸
葛亮的真实的思 想性格
,
再 次跌入 了鲁迅所 批 评的
“状诸葛之 多 智而近 妖
” 的泥 坑
!
相对于 诸葛亮
,
罗 贯 中也是个 后人
。 一 代总 比一 代强
,
是个普遍规 律
。
但在个 别人 身上
表现 出来
,
却常常会是 例外
。
《演 义 》的创 作就表 明
,
罗 贯 中这 个后 人就 不及 诸葛亮这 个
“前
人
” 高明
。 作家把 《隆中对 》写进 小说 时所 作的艺 术处理
,
是 这 方面 的 又一 明证
。
《演 义 》三 十八 回
“定三分 隆中决策
” ,
写的是 公元二O 七年 曾发 生过 的 事实
。 诸 葛亮 的对
策
,
也可说 是 对《三 国志
· 诸 葛亮 传
》中原文 的过 录
,
只是 文字 上有所 删 节和 改动
。 若 就 字面
论
,
似可解释 为删繁 就 简;
如 从思 想方 法着 眼
,
则 又表 现 了罗 贯 中与 自己笔 下主 人公 诸 葛亮
的巨大分 歧
。 删节和改动主 要表 现在二个 问题上
:
一 是关 于曹操 的
,
《隆中对》的原 文是
:
“ 自
董 卓( 造逆 ) 以来
,
( 天下 )豪杰并起
。 跨 州 连郡者不 可胜数
。 曹操 比于 ( 势不 及 ) 袁绍
,
则 名微
而众寡
,
然 操遂 能( 而 竞能 )克绍 ( 者 )
,
以弱为 强者
,
非 惟天 时
,
抑亦 人谋 也
。 ” 其 二是 关于孙
权 的
,
原文是
: “孙权 据有江 东
,
已 历三世
,
国 隆而 民 附
,
贤能 为 之用
,
此 可 以 ( 用 ) 为 援而
不 可 图也
。 ”上 述 二段 引文 中
,
加圆括弧的文字
,
是罗 贯中增添 或改动的;
下 面加 黑 点 的 字
句
,
是罗贯 中写进 小说时被删节掉的
。
我 们从上 述这类删节和改动 中
,
可 以明显地 看出作家
以蜀汉 为正 统的指导 思想
。
他一 是删去 了诸葛亮肯定曹操的敢于 和 善于 以弱 胜强 的话
,
二是
节略 了诸葛亮赞扬孙权善 于用 人 的话
。
自然
,
作这 样的单
动 和 删节
,
乃是作家的权利
,
也是
作家思想倾向性的表现
,
似不 应有所 非议
。
只是
,
从艺 术典型 的 塑造上 看
,
由于 作家思 想方
法上 的形而上学
,
或 者说较之 自己的描 写对象 诸葛亮
,
少 了一 点朴素 的辩 证 法
,
出现 了作家
主观 的描绘方法与被写 的客 观 对象—
诸葛亮本人 的方 法论 之 间的矛 盾
。 这 样
,
作家欲抬高
诸葛亮艺 术形象的主观 愿望
,
就走向了 自己的反 面
:
为抬高诸葛亮而贬 低他 的敌手 的结果
,
变成 了贬低诸葛亮艺 术形 象本 身
,
并失去 了诸葛亮 作为 历史 人物的性格 真 实
。
因为
,
诸葛亮
能在群雄 割据混 战 的时代
,
在
“跨州 连郡 者不 可胜数
” 的军 阀群 里
,
认定
“名微 而众 寡
” 的
曹操 和
“贤能为 之用
” 的孙权才是 刘备 的真 正敌手
,
正 是 他审时度 势
、
认人 治世 方面高人一
筹的地 方
。
“ 强 中自有强中手
,
,
这就是 《隆中对 》本身呈现 出来的孔明的真实性格
。 罗 贯 中进
行艺术处理 后 的《隆中对 》直接与诸葛亮这个真实面 貌相悖
。 辛弃疾
《南乡子
· 登京 口 北 固亭
有怀》写 道
,
“ 天下 英雄谁敌手? 曹刘
,
生 子当如孙 仲谋 户曹
、
刘
,
孙 三人 所 以能各 自战胜 自
己 的对手并 互相 匹敌
,
三分 天下
,
就在于各有其 所 长
,
各有其 为对 方所不 能 代替 的优 点
,
这
是符合当时 历史 事实的
。
《三国 志
· 蜀 先 主传》载
:
“是时曹 公从 容谓 先主 日
,
‘ 今天下 英雄 惟 使
君 与操耳
,
本初 之徒不 足数 也
。 ’”
又 ‘三 国志
· 吴 主传 》载
,
建安 十八年
,
曹 操与 孙权 在濡须
相 拒月 余
,
“ 曹操望孙权军齐肃 乃退
”
。 裴松 之 引《吴 历》注 日
:
“ 公见 舟船器 仗军伍整 肃
, 啃然 叹
日
,
性子 当如 孙仲谋
’刘景 升儿 子若豚 犬 耳 l
’”
。 这两 条 历史记 载就 是 辛弃疾 词所 引用 的
“典
故
,
。 它说 明
,
曹操对 天下大势 的分 析
,
与诸葛亮的《隆 中对》可 以 互相 补充
、
互相 印证
,
都是
他们慧 眼识英雄 的表 现
。 《演 义 》二 十一 回
“曹操煮酒 论 英雄
”之所 以 历来为人们所称 道
, 就 在于
艺术地 再现了历史人物曹操 和刘备这 种性格真 实;
“失街亭
” ,
“斩马 诬
”
、
“ 空城计
”之所 以可
贵
,
就 在于 通过 尖锐复杂 的矛 盾冲突
,
异常险恶 的斗 争形 势
,
写 出 了 《隆中对 》的作者如何 以
其智谋化险为夷
,
转危为 安
,
从而 使诸葛亮那
“强 中自有强 中手
” 的思 想性格 和光彩具体 呈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