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更动
,
“
减薪拆灶
”
、
削 脚 适 履的结
果
,
小说的风骨神韵受损
,
戏剧艺术格调
也 流于下乘
,
在人们心目中就不那么
“
吃得
开
”
了
。
类似这样的
“反面文 章”
,
也为
我们以后整理或改编三国戏
,
提 供了借
鉴
。
地方戏曲是 民间艺术
,
每折戏在其形
成 和发展 的过 程 中
,
千奇百 怪的世态 人情
都汇聚于作者笔端
,
给剧 本 留下深刻的
、
各式各样的印记
。
众多 的三国戏 也是如
此
。
为了加深理解
,
我们试着再探讨一下
形成 这些 印记 的原 因
。
从众多的三 国戏来看
,
虽然所描写 的
人物多如星汉
,
揭示 的各式各样的矛盾错
综纷繁
,
但概括起来
,
都是分 别从属于尊汉
扶 刘(刘备集团)和反汉灭刘(曹操集团)
丙大势 同冰炭的对立 阵营
。
众多的剧本对
前者是处处讴歌之
,
对后者是处 处鞭挞
之
。
其对东吴集团的头面人物如孙权
.
周
瑜等
,
当他 们依于前者时
,
就被罩 上多彩
的艺术光 环
,
形 象巍峨
,
地 位显 耀(这在
《战船图》等 戏 中最 明显)
。
反之
,
当他
幻与前者为敌时
,
就暗淡无光
,
处于被挪
谕的地位(这在《 龙凤配》
、
《 芦花荡》
等戏中最明显)
。
非特此也
,
就是那素为
《三国演义》 所不齿的
“
三 姓家奴
”
吕布
,
在《辕 门射戟》 这轴戏里
,
他激于一时 的
“义气”
,
挺身而 出为刘备解了围
,
剧本
就以不无夸饰的笔调写他有谋略
、
有胸襟
,
浸 浸乎是一 个正派的
“
翎 子武生
”
。
以后
,
他与刘备为敌
,
到 《 北 门楼》被曹操处决
时
,
就完全是一 个面目可僧的阶下囚了
。
有趣的是
,
这儿的刘备是忘却前好
,
运用
权谋制死 吕布的
。
但剧本还是把 刘备写得
满有仁者之 风
,
他的一言而 开销 吕布
,
也
似乎是为了安定天下
,
匡扶汉 室
。
象类似
的例 子
,
在三国戏里是较多的
。显 而易见,
《 三国演义》贯串全书的
“汉贼 不两立
,
王业不偏安
”
的中心思想
,
对三国戏是有
极大的影响的
,
几 乎成了许多三 国戏的主
旋律
。
在今天看起来
,
这种思想带有极浓重
的封建伦理色彩
,
在从前则很合乎 历来统
治阶级 的 胃口
,
因而
,
三国戏也往往被其
利用 为
“
匡世道
,
正人心
”
的工具
。
曾听
川北河老艺 人谈
,
在清末民初
,
每逢传说关
羽赴
“
单刀会
”
的那一天
,
在一些州 县
、
乡村的关圣庙或三 圣宫
,
都要唱一
、
二十
本三国戏(唯独不能唱《关羽走麦城》和
《 刘备败连营 》)
。
在开戏 那天
,
地方官
还要 焚香顶礼
,
以示
“
虔诚
”。
可见旧时
的统治阶级 对三 国戏是看得 相当重要的
。
第二
,
在另一方 面
,
“尊
汉拥刘
”
的
思想也为旧时的一般下层 百姓所接受
。
因
为
,
诸如关羽
、
诸葛亮
、
赵云
、
张飞等基
于这 种思想而 在实践中所 表现的对 事业的
忠诚品德和效忠 于刘备 的忠义精神
,
是和
老 百姓素来 所奉行 的道德观 念相一致的
,
自然表现他们的戏 文就为 老百姓所赞赏
、
所喜爱 了
。
于是这形 成了一个颇有 意思的
情况
:
官府 的推崇
、
倡导
,
民间的喜闻乐
见
,
在客观上都不约而同地大大促 进了三
国戏的兴旺
、
发 展
、
流布
。
不过
,
老百 姓对三国戏和三国戏 人物
那 种挚诚的
、
带有明显倾 向性的感 情
,
还
是多方面 的
。
比如
,
诸葛 亮
、
张飞
、
关羽
、
赵云等
,
同是刘备 的股脓 之臣和死士
,
老
百 姓 既推崇他们 忠贞不二
,
其为
“
义
”
死
的品德
,
也更喜欢他们各自具有 的超人智
慧
、
绝群武勇以及磊落
、
坦荡
、
正直无 邪
、
(下转6 1
页)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