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点
。
例如周瑜
,
按《三 国志
·
周瑜传》 说瑜
“
性度 恢廓
”
。
裴注 引《 江表传》 对 周瑜
的性格也有类似的记载
:“
(程)普以年长
,
数陵侮瑜
,
瑜折节容不 与较
。
普后自敬服
而亲 重之
,
乃告人曰
:‘
与周公 瑾交
,
若 饮醇醒
,
不 觉 自醉
。’
时人以其谦让服人如
此
。
”
《江表 传》 又载孙 权 称赞周瑜
“
器量广大
”;
蒋 干游说 周瑜不成
,
回曹营后称瑜
“
雅量高 致
”
。
很 明显历 史上的周瑜是一位
“
性度恢廓
”
、“
折节容下
”
、“
谦让服
人
”
、“
雅 量高致
”
的 将军
。
照 历史的原 型塑造周瑜显 然是不 能 同雍容大 度的 诸葛亮发
生性格冲 突的
,
所 以作者把周 瑜描绘为心怀 忌刻心胸狭窄的统帅
。
鲁肃 的性格 也作了改
动
。
在小说中鲁肃被刻 划成 有政治 远见而又纯 厚 的烂好 人
。
鲁肃主张联 刘抗曹的政 治远
见是依据 《三国志
·
鲁肃传》
,
心地纯 厚是作者的虚构
。
人 物冲 突中心线 的确立引起了整 个情节的变动
。
在情节 上
,
罗贯 中对 历史素 材进 行
了引伸
、
移 植和虚构
。
“
草 船借 箭
”
,
《魏略》 说是孙 权亲 自乘 船受箭
,
并 且非出于事
前的计谋
:“权
乘大 船来观军
,
公使弓弩乱 发
,
箭 著其 船
,
船偏重将 覆
,
权因 回船
,
复
以一面受箭
,
箭均船 平
,
乃还
。
”
在《平话》 里这件事移 到 周瑜身上
,
到了罗贯中笔
下
,
这件事又移 到了诸葛亮身上
。
至于
“
舌 战
”
、“三
气
”
、“
吊孝
”
则完全出 自罗贯
中的虚构
。
历史上的 周瑜是在征四川 路上病 死的
,
而演义却改为被 诸葛亮气 死
,
这 样改
动的历史 情节还 很多
。
罗贯 中何以要这样改动呢?原来有其主题要求和艺术要求上的原因
。
正 如 一 切文
艺 作 品必须真实地 反 映生活
,
而生活的真实不等 于艺术的真 实一样
,
历史 小说 也必 须真
实地反映历史
,
历史的真实也并 不等 于艺术 的真 实
。
因此
,
在描写历史事件
,
描写历史
人 物的性格 及其冲 突时
,
只要在 根本 问题 上符合历史真实
,
那就必须容许一 个作家发挥
他的想象
,
完成创造 任务
。
对于一个小说家来 说
,
在 艺术构思上
,
总是要把 社会的矛盾
集 中凝注到人 物性格 上
,
又要让人物 之 间的矛盾
,
让人 物自身的矛 盾
,
反映 社会生 活 中
的矛盾
。
而人 物性格 常常是与 另一种性格 相比较而存在
,
或者说是在对比中显露出来
的
。
对比愈显眼
,
则个性愈 鲜 明
,
愈有 强烈的艺术效果
,
使这种性格 由于 和相反 的性格
的比较更 被读者认识
.
罗 贯中把历史 上
“
性度恢廓
”
的周瑜改 为心怀忌刻
,
正是为了加
强 周瑜与诸葛亮性格冲 突的 强度
,
性格 刘比的 色度
。
可 见作者 把历史事件张 冠李 戴
,
移
花接木
,
提炼出符合人 物 自身逻 辑的情 节
,
正是为了把
“
戏
”
集 中到几个主要人 物 身
上
,
给主要人 物提供 表现 的场合和机 遇
。
这样
,
从人 物性格冲突中导 出故事情节
,
又从
故事 情节的发展 中表 现人 物
;
人 物 性格也在故 事情节的发 展 中不断发 展和 丰富
,
赋予新
的特 征
。
如此 循环往复
,
不仅写好了人 物
,
而且 同时也写好了战争过 程
,
所以作者 用
“
计
”
构 织每个情节
,
又 把各 个
“
计
”
串连成联锁 情节
,
让诸葛亮与 周瑜性 格发生 激烈
撞击
,
从 而来反映 赤壁之 战前后的历 史
。
五
诸葛亮隆 中对策的得 失以及荆州 的归 属
,
史 学家 们是不 乏考 证的
,
但 史学家 们 注意的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