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人生哲学
,
曹操的为人
,
甚 至在某些方面丑 化了曹操
,
但作者却承认只有曹操和刘备
这两类英雄人物才能夺得天下
,
历史上的曹操
,
按陈寿 《 三 国志》 的观点
,
是理 应得 到
天下 的
,
因为他是个英雄
;
小说中的曹操
,
按罗贯中的观 点
,
也是能争得 天下 的
,
因为
他是超级奸雄
。
曹操与刘备
,
代表着地主阶级的两个英雄夺取 霸权的 两条不 同的道路
:
一条是靠
“仁
义
”
起家成 就了霸 业
;
一条是走
“
宁教我负 天下人
,
休教 天下人 负我
”
的
道路
,
扫平群 雄
,
独据中原
,
也成 就了霸业
。
因此罗贯 中并不是把曹操 当做天生 的大坏
蛋
,
而是把曹操做为 既奸又雄的典型来写
。
他正是根 据这 个准 则来提炼 情节的
。
从 《 三国演义》 的描写来看
,
作者并没 有掩盖曹操善于发现人 材
,
使用人材 的政治
家风度
。
历史上的曹操以知 人善任著称
,
司马 光在《资治通鉴》中说他
“
识拔英才
,
不
拘微贱
,
随能任使
,
皆获其用
。
”
早在曹操刚起兵时
,
罗贯中就虚构了
“
温酒 斩华雄
”
的情节
,
这何尝不是用 对比的手法
,
揭示曹操慧 眼识 英雄
,
重视 关羽
、
刘备的才能
,
反
对袁氏兄 弟重 职位
、
轻人 材的 世家大族的偏 见
,
主张
“
得功 者赏
,
何计贵贱
”
的思 想
呢?
小说在 第二 十七回
,
关羽五关斩将一节里
,
把曹操爱才的政 治家的 风度表露得 更为明
显
。
《三国志
·
关羽传》 为这几回书提供了情节素材
:“
初
,
曹公壮羽为人
,
而察其心
神无久 留之 意
,
谓张 辽曰
:
卿试 以情 问之
,
既而 辽以问羽
,
羽叹曰
:
‘
吾极知曹公待 我
厚
,
然吾受刘将 军厚恩
,
誓 以共死
,
不可背 之
。
吾 终不 留
,
吾要 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
。’
辽以羽言报曹公
,
曹公义之
,
及羽杀颜 良
,
曹公知其 必 去
,
重 加赏赐
。
羽尽封其所 赐
,
拜书告 辞
,
而 奔先主于袁军
,
左 右欲追 之
,
曹 公曰
:
‘
彼各为其主
,
勿 追也
。’
”
这些
J清节,
不言而 喻
,
有 陈寿的誉美之词
,
但 确也表现了曹操的风度
,
就连 并不以曹魏为正
统 的裴松之
,
也不得 不承认曹操
“
自非有王霸 之度
,
孰 能至于此乎?
”
史 书 中的上述情
节
,
罗贯中撷取 到小说中来
,
其主要部分 与 中心思想
,
差 不多没 有加以任何修改
,
仍旧
保存着情节的几 个主 要环节
。
不过罗贯中设置的关羽过五关的情节
,
既丰富了关羽义的
品质
,
也突 出了曹操爱才 的政治家风度
。
关羽为了追 随刘备而 挂印封 金
,
斩关夺 路 千里
独行
,
这在关羽是
“
誓以共死
,
不可背 之
”
的兄弟加 君臣关 系的忠 义
;
在曹 操
,
则 看重
的是
“
不 忘故主
,
来去明 白
”
的忠 义品格 和光 明磊落的 作风
。
曹操敬重关羽
“
不 忘故
主
”
的品格
,
正是借此 来激励他的部 下
,
忠于争霸事 业
。
当然
,
曹操放走关羽的行动
,
不 能不引起很讲 义气的关羽思想 上的震 动
,
从 而达 到了笼 络关羽的 目的
。
不仅如此
,
小说 中的曹操
,
还是意志坚 决
,
思虑周密
,
勇于进取的 军事统 帅
。
罗贯
中描写 了董卓率 军进 入洛阳
,
满朝公 卿谈虎色变
,
曹操 竟毛遂 自荐
,
谋刺董 卓
。
从 这已
看出曹操 不 同凡俗的敢做敢为 的精神
。
本来
“
献刀刺卓
”
不见本 传
,
《 三国志》只记载
了董卓进 驻长安以后欲与曹操计事
,
操却 逃离京都
,
采取了不合 作的态 度
。
而 在罗贯中
笔下却写成 了英雄行动
。“矫
诏讨 卓
”
的情节也不 见于《三国志》
,
裴松之 注引 《 英 雄
记》虽有类 似记载
,
但那是东郡太 守桥帽的 倡议
,
而非曹操
。
罗贯 中又移到曹操身上
,
而且写 了曹操在群雄各怀异心
,
按兵不 动
,
没有乘董卓溃 退长安时去追 歼
,
愤 然 引军 自
去抗卓
,
打 消了依靠诸 路军阀讨 卓的幻 想
。
这些虚构都是为了突 出曹操
“雄”
的 一面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