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秦暮楚
,
反覆无 常
,
他们即使是拥兵 自立
,
也没有什么固定的政治目标
,
固定的盟
友
,
而无 论哪一个政治集 团都
“
恶其反覆
,
拒 而 不受
”,
所以他们 只是历史上的匆匆过
客
,
成就不了什么大事 业
。
作者写袁绍
,
也集中写他 为什么不可能争得 霸主的 地位
。
提起袁绍
,
人们立刻想起他
常常把
“
四世三公
”
的 出身挂在嘴巴上
,
令人想到郭嘉对曹操与袁绍十胜十败的评论
。
在群雄争霸 时
,
袁绍豪门贵族 的社会 地位
,
门生故吏遍 天下可为羽翼 的社会影响
,
坐拥
重兵 的实 力
,
比任何一个争霸对手都硬梆
。
然而坚信自己能够成为中原霸主的袁绍
,
却
遭到了败亡 的命运
。
原 因何在呢?郭嘉 月旦藏否
,
固然有对曹操面谈之嫌
,
但不能不承
认郭 嘉道出 了袁 绍的致 命弱 点
,
其间特别是外宽 内忌 的 为人
。
罗贯中正是抓住袁绍这个
性格特点
,
虚构了
“
温酒斩 华雄
”
的情节
,
令人信服地揭 示了这类人的悲剧
。
因为虚怀
若谷延揽人材
,
是争 霸者的必备品格
。
袁绍没 有这样的品格
,
一败 涂地
,
就在所难 免
了
。
关 于官渡之 战
,
《三国志》 和裴松之 注 引提 供了人物 活动的环境
,
人物性格冲突的
线 索
,
同时也多少 预示 袁绍 必 然失败 的命运
。
在史料提供的这些线索的 基础上
,
罗贯 中
做的是丰 富情节
,
扩 充情节的范 围
,
把历史的叙述 变成具体的艺术形 象
,
其中特别着重
刻划袁 绍
“
有才不能用
,
闻善而 不能 纳
”
的外宽内忌 的性格
。
袁绍 初起 兵
,
向 官 渡进
发
,
谋士田丰就上言劝阻
,
袁绍 不但不听
,
反 而大怒
,
要斩田丰
,
这样
,
袁绍 固执己见
的悲剧性格又被揭 示了一层
。
这还不够
,
此后
,
待到曹操 军粮缺乏
,
意欲弃官渡
,
回许
昌
,
迟疑 未决之 时
,
许枚向袁绍建议 分一 路军攻 许 昌
,
因此时曹 军主力集中官渡
,
许昌
空虚
,
如分 兵两 路夹击
,
必然 败曹
。
许枚献 策
,
在 《三国志
·
袁绍传》中并没有明确记
载
,
裴 注 引 《 魏 略》 也只是说
:“
官 渡之役
夕
束绍勿与太 祖相 攻
,
语在《绍传》
,
绍 自
以强盛
,
必 欲极其兵势
。
枚知不 可为 谋
,
乃 亡诣 袒
”。
许彼何以知不可为谋而叛逃曹操
呢?此处没有 做交待
。
《 三国志武帝 纪》则称
:“
许枚贪财
,
绍 不能足
,
来奔
”。
这
就把许枚的叛 逃过归许枚
。
这可 能是历史事实
,
但 无助于小说家刻 划袁绍的性格
,
相反
会 转移了人物性格的侧重点
。
罗贯中在 采用上 述史料的 基本情节时
,
添加了袁绍不但拒
绝了许故的正确意见
,
而且怀疑许放与曹操有旧
,
受操贿赂
,
充 当内奸
,
竟然要斩许效
的情节
,
这样就把 袁绍疑忌 不能容人 的性格 深化了
,
许枚 叛逃曹操的原 因也得到了合理
解释
。
这一 切都表 明
,
袁绍心地狭窄
,
又据傲放不下贵族 的架子
,
谋士们 的谏净 深深伤害
了他高贵的名分
,
简直不能冷静地吸收他们 的意见
,
疑所不 当疑
,
又信所 不 当信
。
终于
溃败官渡
,
三十万大 军止存八百余骑
,
许彼
、
张部归 降曹操
,
沮授拒降而自杀
。
袁绍落
得个孤家寡 人
,
被曹操踢 出了历 史舞台
。
曹操与刘备显然是沿着不 同的路 线去夺取霸主地位 的
,
尽管罗 贯中不见得 同意曹操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