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所批 评的
“
刚而自矜
”
。
作品在揭 示关羽忠贞 不移
、
坚强不屈等优秀 品质的同
时
,
也以同样严肃的态度描写了他身上逐 渐 滋长起来的 功 臣 自居
、
骄傲轻敌 的缺点
。
这
些缺点的 恶性发展
,
导致了事业 的挫折 和个人的毁灭
。
缺点发 生在英雄人 物身上
,
固然
也是令人惋惜的
,
可是当缺点 一 旦受到惩罚
,
确能使读者灵魂为之震动
。
特别是这种惩
罚
,
不 单来自外部
,
也是缺点本身所引 申出来的必然结果
,
是缺点自身所招 致 的一种 报
应
。
正是由于关羽迷信个人
,
刚馒自用
,
看不 起 自己的敌 人
,
同时也看不起自己的 战
友
,
最后才不 得不陷入众叛亲离
、
腹背受敌的境地
,
落 得个 身亡军破 的凄惨结局
.
这一
沉重 的历 史性惩罚
,
必 然会激起 我们对于 人物命运的深思
。
象关羽这种雄伟典 型
,
都是在宏 大规模上塑造 出来 的
。
在他们身上
,
目标的过分集
中
,
性格的高度发 展
,
派 生出一 种显 著的片面性
。
他们早已把整个生命投入 到某一 原
则
、
观念
、
兴趣或 癖好之 中
,
一切朝向这个目标的趋势 他们都无力抗拒
;
正如 听凭激流
冲 向生活的大海洋
,
他们势必被浪涛席卷 而 去
。
顽 强 的意 志
,
宏 大 的热情
,
形成了一总
可怕 的
,
甚至是致 命的察赋
。
因此
,
悲剧性的灾难必 然 导向受难者的人格
,
惩罚总 是要
同悲 剧主角崇高的品质联系在 一起
。
张飞嫉恶如仇的过度 发展
,
以致暴躁寡恩
,
从而招
致 杀 身之祸
。
关羽的居 功 自傲
、
麻痹轻敌
,
他的刚而 自矜也来源 于过分正直和对邪恶的
蔑 视
。
他 由于 自己正直
,
就看不 见社会的狡 诈
,
更 不了解封建政坛上纵横裨阖的一 手
,
却幻想凭借 一把八十三斤 的青龙刀和自己的凛然正气就能够威慑住一切 狡桧的敌人
。
因
此
,
他 才 把曹操
、
孙权
、
吕蒙等 人对他表面上的谦恭
,
看成正义对于邪恶的 必然胜利
,
从
而丧 失一切警惕
:
所以
,
他的毁 灭是必 然 的
,
同时 也是悲剧性的
。
悲剧的本质不仅在于
流 血 的结局
,
而更 在 于流血结局 必不可免这一 趋势 之 中
。
同样
,
刘备 伐吴也是个 致命的错误
,
这 历来都受 到从史 学家 到文 学家的 一致指 责
。
如
果 从 历史上看
,
这 当然是一个 完全错误的决策
,
它使蜀汉多年蓄积起来的精锐毁 于一
旦
,
使主要对手曹操 坐收渔人 之 利
。
但是
,
如果从 文 学本身来看
,
就不应该照抄史论上
的定 评以代替形 象 内涵的 美学 分析
。
《 三 国演 义》中所描写的 刘备伐吴
,
并不 是那种原
则性错误
,
而 仅仅表现为 一种能 引起 同情 和深 思的 悲剧性错误
。
按照作品所揭示的生动内
容
,
谁能不承认刘备 形 象的实质 正 在于 代表着当时 人 们的理想 道 德境界
,
他与关张 的情
谊体现了封 建社 会 中人们之间最珍贵的感情
。
按照封 建 原则
,
只 有臣下 为君主尽 忠效
命
,
从来没有君主为臣子 守义 殉身
。
刘备说
:“
二弟若 死
,
孤岂独 生
!
”“
联不为弟报
仇
,
虽有万里 江山
,
何足为 贵
!
”
从这 些 感人至深的话中
,
我们看 到的正 是一种发展 到
可 怕程度的对于 正义的遵从
,
一种笃 于金 兰情谊
、
信守 誓言
、
不惜代价
、
不 计后果的 片
面 性
。
刘备形 象的 生命是与 桃 园结义相 始 终的
,
离开了这个义
,
形象就将成为没有灵 魂
的躯壳
。
诸葛亮 和赵云都以
“
国贼乃曹操
,
非孙权也
”
为理由进行谏阻
,
这丝毫也动摇
不 了他的 决心
,
联吴伐魏
,
虽符合实际情况和蜀汉 利益
,
但却要置骨肉之仇于 不顾
,
并
包含独享富贵
、
贪恋为君的卑鄙之想
。
这理所当然地要为 刘备所拒绝
。
先伐吴后伐魏
,
尽管在战略上是个失策
,
在后果 上不堪设想
;
但这正是形象本身逻辑发展的 必然
,
是一
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
刘备被迫 在这两种价值之间进行选择
,
悲 剧就产生在这一抉择之上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