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区分对立物 的存在
,
这正是作家才能所在
。
象三棱镜能把 自然光分解为各种单色光一
样
,
作家的 眼力穿透了污秽 的粪 臭的蒸气
,
看 到了美好的
、
崇高的
、
充满浩然正气的民
族性
。
他从正反两个方 面去观察一 切事物
,
解剖社 会 现实
,
他认识到对立面 的矛 盾和斗 争
,
组成了现实世界和 伦理世 界
,
满布于历史 运动和人的一切活动之中
:
善与恶
、
美与丑
、
光明
与黑暗
、
天堂与地狱
、
高山与深 谷
、
理性与贪欲
、
高 尚情操与卑劣 物欲
、
天使 与魔鬼
、
英 雄
与凡人
、
君子与恶徒
、
圣君贤相与暴君贼臣
,
这是 一种普遍的对立
,
一种永恒存在的正
反
;
它构成历史运动中的普遍 矛盾
。
罗贯 中在构思《三国演义》 时
,
正是把那深 刻的思
想 主题建 立在这种普遍 的矛盾 和对立 之上
。
探讨 《 三国演义》 的主 题
,
不仅要看 到曹刘两个集团的对立冲突
,
而且还需要进一
步考察这一对 立冲突的发展
、
演变和结局
。
这部作品的巨大的美学意义
,
不 仅在于为我
们提供一幅五彩斑 斓的历史 人 物群像
,
而且在于 还通过这 些人物的遭遇
,
进而 揭示 了他
们无法逃避的命运 和归宿
。
作品所表现的并不是一个点 鬼簿式的静态世界
,
而是一个行
动 的世界
,
一 个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历史 运 动
。
《 三国演 义》应该是我 国封建社会命运漫
长 史诗 中一支简短的插曲
。
按照历史记载
:
曹刘斗争最后 以魏胜蜀败为结局
,
三国分 裂最后复归 于晋
。
这都是
众所周知 的事实
,
作为一部历史小说
,
《三国演 义》 无权违 背这 一基本轮廓
。
但是
,
艺
术家的任务
,
不仅是摹仿 现实
,
而且还需要认识 现实
;
这部作品 的主要价值
,
并不在于如实
地 反映 出事件的本来进程和 既定结 局
,
而 在于揭示出历史运动的 内在必 然性
,
并从 中总结
出相应的规律
。
也就是说
,
值得注 意的是不在 于作品写 了什么
,
而在于它究 竟是怎么写的
。
蜀汉为什么会陡 然兴起?
为什么又匆匆归 于衰亡?
刘备当初东流西 窜
,
到处依 人
,
势穷力登
,
祸败相仍
;
但自得诸葛之后
,
赤壁 破曹
、
占荆州
、
取西川
、
平汉中
、
伐 襄
阳
、
威震华夏
,
蜀汉 事业
,
一时登上 了兴 旺 的顶峰
。
想 不到关羽毁败
,
荆 州复失
,
张 飞
又为小人所乘
,
刘备愤起倾 国之兵
,
大举伐吴
,
彝陵一 战
,
大败而归
,
白帝托孤
,
国势
衰微
,
益州疲敝
,
诸葛亮苦心孤诣
,
支撑危局
,
七擒孟获
,
六 出祁 山
,
但终究是
“
出师
未捷身先死
”
。
这确实是一 出震撼人心的 历史悲 剧
。
这个悲剧的原因何在?
所谓盛 衰兴亡
之理
,
作品究竟是怎样表现的 呢?
国力不如曹魏
,
加上东吴毁盟
,
更 形孤立
。
以荆 益一
隅之地
,
当然不足与中原抗衡
,
这就是悲剧的外部原 因
。
但是
,
单纯 由客观原 因造成 的苦
难
,
只是一种意外的灾祸
,
而 不等于 悲剧
;
把悲剧主人公看作完全是被外 部力量摧毁 的
人
,
这并不符合悲 剧的实质
。
真正的悲 剧应该是以历史必然性观 念作为基 础
,
是个人 自
觉的 意图
,
受到极端的
、
多少有点片面 性的察 赋的支 配
,
而 又面对着象 自然规律一样起
作 用的历史运动的盲目力量
、
并与之发生冲突 所造成的结果
。
关羽违背了诸葛亮
“北
拒曹操
,
东和孙权
’
的八字方 针
,
致使荆州失守
,
并给 蜀汉
集团带来一连 串无法逃避的严重后果
,
构成蜀汉 由兴 到衰的 转折点
。
究其原因
,
那正是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