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
三
国演义》 学术讨论会综述
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社会科学研究》 编辑部和文学研究所联合发起 的建国以来 的
首届
( ( 三 国演义》 学术讨论会
,
于1983年4月1 5日至2 1日在成都举行
。
来自全国十七个
省 市的一百二十余名 代表参加了这 次讨论 会
。
从去年
7
月份起
,
《社会科 学研 究》就开 辟了 《 <三 国演义)研究》专栏
,
提出了
“
重新开展对这部 古典长篇 文学 名著 的研究和讨论
”
,
并先后发表了王利 器
、
李厚基
、
刘知渐
、
陈 辽等 同志 的十余篇文章 和 《 社 会科学 研究》 编辑部整理的 《 建 国以来<三国
演义》研究情 况综述》
,
引起了学术界 的广 泛重 视
,
为 这次会 议的 胜利召开 打下了良好
的基础
。
在 这次讨论会 上
,
大家围绕着《三国演 义》研 究 中的下述问题展 开了热烈的讨论
现将其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
关于《三国演义》的作者和版本
对 于这个问题的探讨
,
是整个《 三国演义》研 究工作的基础
。
代表 们就 此开展 的讨
论
,
主要 涉及 三个方面
:
(一)罗贯中的生平和 《 三 国志 通俗 演义》成书的时间
。
会 上主要提 出了三种观点
。
第一种
,
认为罗贯 中是宋 末元初 人
,
《三国志通俗演 义》作 于元代
。
持 这种观点 的同
志最 重要 的根据是南 宋末年著名理学家赵偕的《赵宝峰先生集》 卷首 的 《门人祭宝峰先
生 文》 等材 料
,
认 为罗贯 中即门人名单 中的罗本
;
名单中的高克柔 应作高柔克
,
即创作
( ( 琵琶记》 的元代著名戏剧 家高则诚
;
罗贯 中参照元代 广泛流 传 的 ( (三国志平话》和元
杂剧 中的三国戏而 创 作了《三国志通 俗演义 》
。
明代 的一些 《 三国演义》 刊本也 明确地
题署
“
元 东原罗贯 中演 义
”
或
“
元东原罗贯 中编次
”
。
有的 同志为此 说提供了旁证
,
指
出明田汝成 《 西 湖游览志余》称
“
钱塘罗贯 中本者
,
南宋 时人
”
;
明王沂《 稗史汇编》
中的
“
宗秀罗贯 中
,
国初 葛可久
”
一句
,
从 文字
、
训话
、
语法
、
逻辑等方 面来看
,“
宗秀
”
应为
“
宋季
”
之 误
,
则王折也认为罗贯 中是南宋末年 人
;
此 外
,
《 三国志通俗演义》 的某
些 细节描写
,
也正好反映了元代 社会的某些制度和风 尚
,
书 中还有不少元代的
`
俗近语
“。
由此 可见
,
《通俗演 义》是元 代作 品
。
有 的同志还进一步推论
,
它 大 约完成于十四世 纪四十
年代
,
即至 正元年(
1341) 到十一年 (135
1 )之间
,
这段时间
,
罗贯中大约是四十岁 至五 十岁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