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
“三
国时
,
江淮为战争之地
,
其间不居者 各数百里
,
此诸县并在江北淮南
,
虚其 地
,
无复
民户
”,
直至
“吴平,
民 各还本
,
故复立焉
。
”
(《宋书
·
州郡志》 )
其次
,
自耕农仍是农民中的大多数
,
而 屯田民相对来说是 少数
。
曹魏 时期一个屯田点的人数是不 多的
。
如梁习在上党屯田
,
不过
“置 屯
田都尉二人
,
领
客六百夫
”
(《梁习传》)
。
汝南宋县
“领应 佃者二
千六百口
。”
( ( (晋书
·
食货志》)司马豁于嘉平四年
(4 5 2)
“表徙
冀州农夫五千人 佃上 邦
。”
(《晋书
·
食货志》)少 则几百人
,
多则数千人
。
军 屯 比民屯人数要多
。
邓艾 在淮南屯田
,“淮
北屯 二万人
,
淮南三万人
,
十二分 休
,
常
有四万人
。”
(《邓艾传》)魏 明帝时曾欲徙 冀州士家十万户实河南
,
由于郡臣 反对而
“遂徙
其半
”
(《辛毗传》
、
。
这是 记载人数较多的 两起
。
如每郡屯田人数以最高数字五万为准
,
大略以二十五郡推算之
,
合计为一百二十五万屯
田民
,
而曹魏户口
,
据
《通典
·
食货》七所记
,
户 六十六万三千 四百二十三
,
口四百四十三
万二千 八百八十一
,
如此则屯田人数最多只占全国总人口的1邝
,
仍有2/
3为编 户民
。
复次
,
国家财政收入主要 依靠编户而不 是屯田
。
屯田对于解决军 粮供 应和某些特殊需要 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
尤其在建安年间
。
随着政洽
军事形势的相对稳定
,
以及自耕农经济的恢复和 发展
,
国家经常性的财政收入进一步建立在
对自耕农剥削 的基础之上了
。
建安元年曹操已在许下大规模屯 田
,
但建安五年官渡 之战 时
,
仍然是
“
众少粮尽
,
士卒疲乏
”,
因而
“议 欲还许”
( ( (武帝纪) ) )
。
在这种情况下
,
曹操
“
制新
科
,
下州郡
,
颇增严峻
,
而调绵绢 方急
”
,
以致
“百 姓 困于征
赋
,
多 叛归绍者
”
(《通鉴》卷6 3
建安五年条)
,
郡县
“急录
户调
”
以上(《赵俨传》)
,
才得以支持这场 战争
。
可知 即使在建安初
,
当军资缺乏之 时
,
亦仰仗 调发自耕农以解决问题
。
“绍既破 败
,
臣粮亦尽
”
(《请增封苟或表》《全
三国文》卷一
,
建安六年不得不
“就谷
东平 之安民
,
粮少
,
不足与河北相支
。”
(《苟或传》)故官
渡之战后四年
,
曹操进一步 颁布了田租户调制
,
作为国家财政收人的正常来源
。
屯田是一种断断续续地实行
,
时起时伏地 发展
,
为解决某种特定需要而采取的措施
,
它
不 可能成为国家财政收入 的正常来源
。
淮南与许下 是曹魏时期规模最大的两 个屯 田区
,
它们
都经历过 几 起几落的变化
。
先看淮南屯田
。
建安中
,
仓 慈
“
开募屯田于淮南
”
(《仓慈传》)
。
建安五年
,
由于
“孙策所
置
庐江太守李述攻杀扬州刺 史严象
,
庐江梅乾
、
雷绪
、
陈兰等聚众数万在江淮间
”,
于是曹操
派刘馥为扬州 刺史
,“单
马造合肥城
”,
招集流民
,“广屯
田
,
兴治芍破 及茹陵
、
七门
、
吴
塘诸竭 以灌稻田
”
(《刘馥传》)
。
可是建安十四年七月
,
曹操又
“
引水军自涡人淮
,
出肥水
,
军合 肥
,
开芍破 屯田
”
(《通鉴》卷58 )
,
又
“使谢奇为
薪春典农
,
屯皖田乡
”
(《吕蒙传》)
。
建安
十三年赤壁之 战曹操失败后
,
“
孙权率十万众攻围合肥城百余日
”
(《刘馥 传》)
,
大概由于这个原
因
,
而 使这里的屯 田受到破坏
。
建安十八年曹操
“欲 徙淮南
民
”
,
致使
“江
淮间十余万众皆惊走
吴
”
(《蒋济传) ) )
,
“
江西遂虚
,
合肥以南
,
唯有皖 城
”
(《通鉴》卷5 8)
。
淮南屯田又一次遭到破坏
,
于
是 建安十九年
,
曹操派朱光为庐江太守
,
“屯 皖,
大开稻田
。
”
(《吕蒙传》)不久吕蒙(下转第6
页)
一一
8
4 9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