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论司马懿形象
(0 次评价)5393 人阅读0 次下载
话 , 那末它又通 过诸葛亮等人之口 , 对司马鼓也作了相应的评价 。 早在曹睿即位之初 , 诸葛 亮听到曹睿封司马赘为骡骑将大将军 , 又提督雍 、 凉等处兵马 时 , 就大惊日 :“ 曹王 已死 , 孺子曹睿即位 , 余皆不足虑 , 司 马赘深有谋略 , 今督雍 、 凉兵马 , 倘训练成时 , 必为蜀中大 患 。 ” 后来曹睿中了马谈的离间之计而把司 马鼓削职回乡时 , 孔明闻之大喜 :“ 吾欲伐魏久 矣 , 奈有司 马潞总雍 、 凉 之兵 。 今既中计遭贬 , 吾有何忧? ” 次日 , 即上表伐魏 。 从诸葛亮 的一惊一喜 , 有力地反衬了 司马豁的将才和谋略 。 这样描写 , 通过对立面来强调 司马鼓的善 晓兵机 、 深明韬略 , 用笔是深刻有力的 。 至 于曾魏内部对司马鼓自然看得 更高了 。 最有代表 性的是 王朗的话 :“司马鳃 深明韬略 , 善晓兵机 , 素有大志 。 ” 甚至认为 “若不 早除 , 久 必 为患 ” , 感到他的才干 、 能力和大志 , 已经 包含取而代之的危险了 。 作者就是 这样通 过别人 的眼光 , 深刻地展示 了司 马潞的性格风貌 。 对司 马赘这样高度的评价 , 是否有些过分?从人物形象的历史真实性来看 , 不但不存在 过分的夸张 , 相反 , 有些地方 过分拘泥于史实 。 作者对他的艺术概括 , 特别在他后期 的政治 活动和 军事行动中 , 如征伐辽东的公孙渊和与曹爽的一场政治斗争 , 大体上 没有离开具体的史 实 , 缺乏 更为生动的艺术想象和 虚构 。 尽管如此 , 从整体来看 , 司马鼓的性格还比较丰满 、 鲜明 , 并且是从一定的典型环境中表现出来的 , 具有较强的历史真实感 。 《三 国演义》围绕拥刘反曹的主 题 , 在言操死 后 , 就 把 司马鼓作为延 续 曹操路线的代表 人物 , 突 出地表现了诸葛亮 同司 马琵的矛 盾冲突 。 作者赋予司马赘多方面才能和英雄品质 。 首先他能洞察形势妥善处理魏 、 蜀 、 吴 三 国之间对立而微 妙 的复杂关系 , 能从实际出发 , 确 定斗争的战略重点 。 如有一次曹休进攻东吴 , 被陆逊大破于石亭 。 协助曹休的司马豁引兵而 退 。 众将质间他 : “ 曹都督兵败 , 即 元帅之干系 , 何故即回耶? ” 司马赘则说 :“ 吾料诸葛 亮知吾兵败 , 必乘虚来取长安 。 倘陇西紧急 , 何人救之?故吾回耳 。” 众皆以为司马赘惧 怯 , 晒笑而退 。 其实 , 这正是他比众将高明之处 。 毛宗岗在这里批了八个字 : “疑其俱吴, 却其 惧蜀 ” 。 说出了 司马赘的深谋远虑 。 又一次 , 当陈仓失守 , 郝昭病亡 , 孔明复出祁山 , 张部 向长安告急 。 此时孙权称帝 , 陆逊在武昌训练兵马 , 旦夕即可入寇 。 曹睿异常紧张 , 司马鳃 胸有成竹地说 : “ 以臣愚意所料 , 东呆必不举兵 。 ”“孔 明尝思貌亭之仇 。 非砍不吞吴也 。 只 恐中原乘虚击彼 , 故暂与东吴结盟 。 陆逊亦知 其意 , 故假作兴兵之势以应之 , 实是 坐观成 败耳 。 陛下不必防吴 , 只需防蜀 。 ” 这一分析透辟不过了 , 深有战略家的见地 。 形势的发 展 , 果与潞的预料相符 。 司马豁在政治上 注意团结内部 , 顾 全大局 。 当大都督曹真屡败于孔 明 , 又忌司马鳃与己 - 争功 , 司马鳃并不介意 , 并且在曹 真军事上受挫时 , 他为曹真提供取胜之谋 。 建议曹容告 戒曹真 “ 凡追赶蜀兵 , 必须观其 虚实 , 不可深入重地 , 以中诸葛亮之计 ” 。 他深知i音葛亮运 粮艰难 , “只 要 坚守诸路关隘, 不 要出 战 。 不需一月 , 蜀兵 自走 , 那时乘虚而击之 , 诸葛壳 可擒也 ” 。 曹睿听了即说 “ 卿既有先见之明 , 何不 引一军 追 之 ” , 司 马豁以防吴为借口 , 却 把此 功 让与曹真 , 少 卜 咽使 者说 , “ 吾以此功让与子 丹 , 公见子 丹 , 休 言是吾所 陈匕 ” 。 这种政治家风度 , 诚为可贵 。 在军事上 , 他 还十分放 视和善于调查研究 , 知己 知 彼 `, 在 街书 :伐没 时 , 当他进 军 街卒时 , 打 听 到 街辛蜀方 ` 守将是 马俊 , 就 说 : “ (马樱)徒有 8 2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8-08-07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4-9 15:07 , Processed in 0.610051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