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袁绍所任命的)
。
因此
,
对曹操来说
,
扩大
武装
,
再以此为凭借取得一块立脚之地
,
这是
觅待解决的重大间题
。
以军队来说
,
最初曹操
仅有在卫兹资助下拉起来的一支五千人的队
伍
,
此后卫 兹所部 虽然前来归属
,
但是
,
荣阳
一战
,
就为董卓部将徐荣所大败
,“士卒死伤
甚多
”,
卫兹战死
,
曹操本人也被
“
流矢所中
”,
仅以身免
。
不久
,
曹操带同夏侯悖等人到扬
州募兵
,
刺史陈温
、
丹阳太守周听给予四千多
人
。
这支军队一到龙亢
,
就哗变了
。
《三国志
。
魏志
·
武帝纪》注引《魏书》说
:“
兵谋叛
,
夜烧
太祖(曹操)帐
,
太祖手剑杀数十人
,
余皆披
靡
,
乃得出营
,
其不叛者五百余人
。”
曹操一路
收拾残卒
,
到了河内
,
仅存一千多人
。
发展
军 队既说不上
,
开辟地盘
,
当然更加说不上
,
这时曹操完全沦入了困境
。
出来支持曹操的
,
仍是袁绍
。
《三国志
·
魏志
·
武帝纪》说
:“
黑 山贼于毒
、
白绕
、
睦固
等 十余万众略魏郡
,
东郡太守王脆不能御
,
太
祖(曹操)引兵入东郡
,
击白绕于淮阳
,
破之
。
袁绍因表太祖(曹操)为东郡太守
,
治东武
阳
。”
当时
,
黑山军的活动地区在河北
,
十余
万众的于毒等部所进攻的是魏郡
,
进入东郡
的仅是白绕一部分
,
否则是不会为兵力单薄
的曹操所破的
。
由于东郡太守王脓不能抵御
,
在袁绍支持下
,
曹操被任为太守
,
从而取得了
东郡地盘
。
东郡与陈留邻接
,
同属充州
,
曹操
依赖袁绍
,
联合张邀
,
从此开始稳定和发展
。
反董卓战争处于停滞状态
,
关东的反董
卓军则剑拔弩张
,
准备相互火并
。
由于矛盾
的逐渐转化
,
以袁绍为首的这个政治集团也
出现了裂痕
。
《三国志
·
魏志
·
张邀传》说
:
“
袁绍既为盟主
,
有骄矜色
,
(张)邀正义责
(袁)绍
。
绍使太祖(曹操)杀邀
,
太祖不听
,
责
绍日
:
‘孟
卓
,
亲 友也
,
是非当容之
。
今天下未
定
,
不 宜 自相危也
。’
邀知之
,
益德太祖
。”
说明
裂痕是从袁绍
、
张邀这两个
“奔
走之友
”
开始
的
。
处于袁绍
、
张邀之间的曹操
,
为了这个政
治集团的 利益
,
更 重要的
,
为了自身的利益
,
只能以调停者的身份
,
使袁
、
张之间的矛盾不
致趋于激化
。
首先
,
曹操强调 了彼此在洛阳
时的友谊
,
对
“亲友,
应该采取宽容态度
;
其
次
,
曹操强调 了当时的政治形势
,
在
“
天下未
定
”,
即这个政治集团还没有基本控制关东 的
时候
,“
不宜内部自相危
” ,
导致 内江和 火并
。
曹操这个看法是富有远见的
。
当时的形势很明 显
,
在河北
,
袁绍虽然占
有韩馥的冀州
,
公孙攒这支强大的军事力量
是不能轻视的
,
在河南
,
曹操
、张邀
联合起来
,
力量仍十分单薄
,
敌对者环伺于四周
,
也决不
能掉以轻心
。
同时
,
黑山军 和黄巾军
,
对袁绍
和曹操更是严重的威胁
。
曹操的意图是
,
依
靠袁绍的军事力量
,
再依靠张邀对充州地方
势力的关系
,
最后夺取充州
,
再以此为根据地
统一河南
。
曹操不希望这个政治集团破裂
,
原
因就在这里
。
袁绍虽以河北为根据地
,
但也插手河南
,
联络充州刺史刘岱
。
《三 国志
·
魏志
·
程显
传》说
:“是时,
(刘)岱与袁绍
、
公孙攒和亲
,
(袁)绍令妻子居岱所
,
(公孙)珊亦遣从事范
方将骑助(刘)岱
。
后绍与攒有隙
。
(公孙)攒
击破(袁)绍军
,
乃遣使语(刘)岱
,
令遣绍妻
子
,
使与(绍)绝
。
别救范方
:‘若岱不
遗绍家
,
将骑还
。
吾定绍
,
将加兵于岱
。’
岱议连日不
决
。” “
(刘岱从程显议与公孙攒绝)
范方将其
骑归
,
未至
,
攒大为绍所破
。”
刘岱也是一个表
面 上受董卓拉拢的
“
幽滞之士
”
,
以侍中出任
充州刺史
,
后参加讨伐董卓的战争
。
袁绍不
惜以
“妻
子
”
为质
,
取得刘岱的信任
,
一方面
,
是大力支持曹操在充州站定脚跟
,
一方面则
是借此排除公孙珊在充州的势力
。
《后汉书
·
赵岐传》说
:“
是时
,
袁绍
、
曹操与公孙玻争冀
州
,
绍及操闻(赵)岐至
,
皆自将兵数百里奉
迎
。”
说明当公孙攒的军事力量被迫从充 州撤
《三国志·
魏志
·
武帝纪
》
、
欢卫臻 传》。
《三国志
·
魏志
·
武帝纪
》。
‘东郡太守” ,
原脱
“太
守
’二
字
,
据钱大昭
《
三国志
辨疑
》补。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