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一九八七年第六期
从《隆中对》的形成看信息在汉末
魏晋政治军事生活中的重要 作 用
杨德炳
建安十二年(公元20 7
)
,
客居荆州的刘备三顾茅庐
,
问计于诸葛亮
。
诸葛亮感于刘备的知
遇之恩
,
向他阐明了一整套关于建立霸业
、
复兴汉室的方 针和战略—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
( (隆中对》(又称《草庐对》)
。
关于《隆中对》
,
古今学者早有许多精辟 论述
。
本文试就《隆中对》
的形成与信息的关系以及信息在汉末魏晋政治军事中的作用等间题作一些新的探讨
。
《隆中对》大致 可分为两个部分
。
一是对 汉末政治军事形 势
,
主 要是中原
、
江东
、
荆州
、
益州四个地区政治军事形势的分析
。
指出曹操统 一中原后
,
拥 众百万
,
且
“挟
天子而令诸侯
”,
在政治上 又处于极其有利 的地位
,
故暂且不 宜与之争锋
。
据有江东 的孙权
,
业已站稳脚跟
,
“此可
以为援而 不可图
”,
应 视为抗衡曹操的同盟者
。
荆
、
益 二州民殷国富
,
地理位置又十分
重要
,
而其主刘表
、
刘璋
“
图弱
”、“不能守”,
正可取而代之
,
作为建立霸业
,
复兴 汉室的基
地
。
二是建立霸业
,
复兴 汉室的战略方针与行动步骤
。
指出第一步先
“跨有荆益” ,
建立根据
地
。
第二步
“西 和诸戎,
南抚夷越
,
外结好孙权
,
内修政理
”,
作好充分准备
,
以待时机
。
第
三步是 一旦时机成熟则兵分两路由荆
、
益 出师中原以完成复兴汉 室大业
。
以后事态 的发
展
,
诚如唐人裴度所云
“
泊乎三顾而许以驱驰
,
一言而定其机势
,
于是扶翼刘 氏
,
攒承旧服
,
结吴抗魏
,
拥蜀称汉
”
。
复兴汉 室的最终目标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如愿
,
但建立霸业
的目标是达到了
。
故总的看来
,
诸葛亮为刘备所绘制的这 一政治蓝图是切实可行的
。
我们 说《隆中对》是切实可行的
,
归根结底是因为 它比较正确地切合了当时的客观实际
。
历史上 的孔明决 非古今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那样是一位能知过去未来的
“神人” ,
《隆中对》自
然也不会是他头脑中天生的固有之物
。
马克思 主义的认识论告诉 我们
,
人们的 正确认识只能来
源于实践
,
只能是客观世 界在人们 头脑中的正确反映
。
《隆中对》作为一 种观念形 态
,
正是诸
葛亮先对当时全国政治
、
军 事等方面的情况有相当程度 的了解
,
然后 再经过他缤密分析和综
合的产物
。
当然
,
在此过 程中他个人的政治态度也并非毫无作用
,
相反
,
它给《隆中对》打下
了深深的政治烙印
。
那么
,
身居 隆中
,
躬耕陇亩的诸葛亮为什么能对天下大事如 此之熟悉?他是通过何种方
式
、
什么渠道获得 这些有关天下大事的信息的呢?
众所周知
,
诸葛亮并非什么真正的隐士
,
他在隆中过的也不 是什么足不出户
、
耳不外闻
的 隐居 生活
。
《三国志》本传裴松之注 引《魏略》称
,
亮在荆州
,
以建安初与颖川石广元
、
徐元直
,
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
。
三人务于精熟
,
而亮独 观其大略
。
每辰夜从容常抱膝长啸
,
而谓三人日
;“
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
”。三
人问其所至
,
亮但笑而不言
.
后公威思乡里
,
欲北归
,
亮谓之日
“
中国饶士大夫
,
遨游何必故乡邪
”
:
l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