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 记载可以视作对诸葛亮隆中时期生活
、
学习
、
政治抱负和政治态度的全面概括
。
在日常
生活中
,
他 不是把 自己封闭起来
,
而是经常与友人 出外游学 以增广见闻
,
切磋学问
。
在学习
方法上
,
他不做死记 硬背老死 章 句的书呆 子
,
而是著重领 会其精神实质
。
在政治抱负上
,
他
不满足 于做一个普通 的刺史郡守老此终生
,
而是向往能向管仲
、
乐毅那样做一番大事业
。
在
政治态度 上
,
他劝说孟公威不必北归
,
表面说的理由是中原人才够多了
,
而真正的原 因恐怕
还是北归与他的政治态度 相抵触
。
关于 这一点裴松之早有评 论
。
他认为诸葛亮不 愿北归
,
并
非是怕
“功业
不就
”,
而是患
“道之不行”。
因为此时中原
“权御
已移
,
汉柞将倾
”,
而诸葛亮的壮
志 正在于
“方将栩
赞宗杰
,
以兴微继绝克 复为已任
,“即
以复兴 汉室为已任
。
正是这种坚定的
政治信念 和抱负
,
有力地推动他去关心天 下大事
,
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去 收集有关这 方面的
种种信息
,
并经 过精心分析和思考以制定出 自己的济世之策来
。
在诸葛亮所处 的时代
,
人们交流
、
传递知识与信息 的工具 主要是依靠语言
、
文字和各种
信号如烽健
、
屯侯
、
征鼓
、
旗号等等
。
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
,
文字全靠手抄
,
故种类
和数量都大受限制
,
只有手 抄 的书籍
、
文书
、
书信等寥寥数种
。
而在电话没有发 明之前
,
语
言的交流更是只限于面 对面交谈一种形式
。
在这种情况 下
,
人们接收知识信息 的程度
,
就与
他们政治经济地位的高低
,
生活圈子 的大小
,
接触面是否广泛
,
接触对象知识文化水平的高
低亦即是否消息灵通人 士等都有极其紧密 的联系
。
因为交流传递知识和信息的工具虽然只有
上述三种
,
但交流传递知识信息的方式和渠道却是因人而异的
。
谁如能在以上诸条件中处于
有利地位
,
他所拥有的信息渠道就会增多
;
反之
,
就会减少
。
如果我们把信息传输土具看成不
变数
,
那 么
,
信息传输渠 道 和信息传输量就是可变数
。
渠道愈多
,
传输的信息量就愈大
,
它
们之间的关系是成正比的
。
下面就让我 们对诸葛亮获取信息 的方式和渠道作一些具体考察
。
诸葛亮客居 的荆州
,
不但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
,
而且在汉末天下大乱的情况下
,
战事
甚少
,
政局平稳
,
中原士大夫纷纷前来 避乱
,
史称
“关西、
充
、
豫学士归者盖有千数
”,“士 之
避乱荆州者
,
皆海内之携杰也
”,
从而使州治襄 阳成为 全 国学术文 化中心和人才荟萃之地
。
大量海内镌杰之士 的 到来
,
无疑会带来许多有关全国形势的新信息
。
诸葛亮有关心 天下大事的愿望
,
襄阳地区又存在着丰富的信息来源
,
而沟通二者之间 的
媒介和渠道
,
除了他的直接观察之外
,
更重要的
,
就是他与亲友之 间 的频繁交往 和联系
。
本传称诸葛亮琅邪 阳都人
,“汉 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么
父硅
,
字君贡
,
汉末为太山郡承
。
亮早孤
,
从父玄 为袁术所暑豫章太守
,
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
。
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
,
玄素与荆
州牧刘表有旧
,
往依之
。
玄 卒
,
亮躬耕陇亩
··~
二
”。
琅邪 郡本为汉代 文化教育高度发 达地区
之 一
,
对于两汉经 学具有重要影响
,
绵延四百年之久的
“
伏氏学
”,
其创始人伏胜虽 出自济
南
,
但自其四世 孙伏孺于武帝时
“客
居东武
,
因家焉
”之后,
便在琅邪扎下根来
。
清人赵翼
《廿二史割记》卷五《累世经学》条曾盛称
“此
一家 历两汉四百年
,
亦儒学之最 久者也
。
”魏
晋以
降
,
琅邪郡之 所以能产生象王氏
、
诸葛氏那样的名族
,
并非偶然
,
而是与该地区源远 流长高
度发展的文化教育事业分不开 的
。
琅邪诸葛氏本是西汉以来的著姓
,
史籍所见 诸葛亮父辈的
官位虽不算显赫
,
但到诸葛亮这一辈
,
亮为蜀孟相
,
其兄 瑾为吴大将军
,
族弟诞 又 名 显于
魏
,“一
门三方为冠盖
,
天下荣之
”,
亦足以说明该族家学渊 源
,
对子弟训教有方
。
史称诸葛瑾
‘少游
京师
,
治毛诗
、
尚书
、
左氏春秋
”,
诸葛亮自然也不会例外
。
据考
,
诸葛亮离乡时已经
十三
、
四岁
,
可以肯定此前他在家乡是早已受过 良好教育的
。
由于诸葛氏是琅邪 的望族
,
加上诸葛玄与刘表的旧交
,
所以诸葛氏来到荆州后
,
不仅得
到了刘表的礼遇和优待
,
而且 深受当地大族的尊敬
,
并与他们结成了错纵复杂的姻亲关系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