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春秋特征”及其成因
胡伟
内容提要 《三国演义》一书深受《春秋》的影响,具有比较明显的“春秋特
征” 。 《三国演义》 “拥刘反曹”的思想观念是“春秋大义”的体现;小说中一字而
寓褒贬的“春秋笔法”,对历史材料的“笔削”以及“简而有法”的叙事方式都
明显地受到《春秋》的影响。罗贯中作《三国演义》与孔子作《春秋》有着相似
的创造动机;《春秋》本身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另外,我国古代文学有文史不分的
传统。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三国演义》 “春秋特征”的形成。
关键词 《三国演义》;罗贯中;《春秋》;“春秋大义”;孔子;春秋特征
《春秋》与《三国演义》,旧时一为“恒久之至道, 不刊之鸿教”
[1]的儒家经典,一为 “稗官野史” 的 “小说家言” [2],地位判若云泥。
以现代观点来看,《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而《三国演
义》则为历史演义体小说的开山之作,文体也截然不同。但细细研读
《三国演义》,我们会发现其中与《春秋》暗相契合之处颇多。 《三国
演义》全书在思想主题、叙述笔法、内容剪裁、叙事结构等方面都深
受《春秋》影响,有着较为明显的“春秋特征” 。已有学者对《三国演
义》与《春秋》某一方面的联系进行了论述,如探讨关羽形象与“春
秋大义”之间的关系[3]112-117,“春秋笔法”在《三国演义》叙事
结构中的作用等[4]。本文将力争较为全面地揭示《三国演义》中所
蕴含的“春秋特征”,并对其形成的原因进行初步的探究。
一、 《春秋》的特征
一般认为《春秋》本为周代各国史记之通名, 后孔子据鲁史官所
撰修订而成《春秋》,《春秋》遂成为鲁国史记之专名。 《孟子·滕文
公下》云: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