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之。孔子惧,作《春秋》 。 ”[5]2714 孔子修订《春秋》的目的,一方
面是用作授徒的教本, 但更主要的是要在其中寄寓自己的政治理想。
《春秋》的特征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强烈的正统观念
《史记·太史公自序》:“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
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
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6]3297
《春秋》中所寄寓的孔子的政治理想, 即为“春秋大义”,其内涵包
括“正名” “尊王攘夷” “大一统”等方面。[7]
“正名” 就是定正名分,这是孔子认为扭转乱世的关键。《论语· 子
路》 中孔子谈到了 “正名” 的重要意义: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
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
民无所措手足。 ”[8]2506 因此在《春秋》中天子死曰“崩”,诸侯死
曰 “薨” ,大夫死曰 “卒” ,这样严格的区分就是为了确定各人的名分。
又如春秋时代吴、楚等国国君均僭越称王,而《春秋》仍贬之为“吴
子”“楚子” 。 孟子对此有 “孔子作 《春秋》 ,乱臣贼子惧” 的赞誉[5]2715。
“尊王” 的核心是尊崇周室,以周天子为天下共主,对各诸侯国进
行有效的统治;而“攘夷” 是为了抵御落后的野蛮部族的侵略,捍卫
华夏的先进文化。
所谓“大一统”,是指实现全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等领域
的统一。 《春秋·隐公元年》经文云:“元年春,王正月” 。 《公羊传》
解释道: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