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
“
七擒
孟
获
”
可能真有其事
--
一兼与王保钮同志商榷
李廷贵陆显禄
贵刊198 7年第2期发表王保钮《
“
七 擒孟获
”
真有其事吗?
》一文 (以下简称王文)
,
颇感其立
论值得商榷
.
我们认为
,
王文
“
‘七擒孟获,
只是个传说
,
而决不是历史事实
”
的论点是站不住脚的
.
首先
,
“七
摘孟获
”
不可里信
.
未 免武 断了
些
.
作者先据陈寿
《三国志》只字未提七摘孟获之
事产生怀疑
.
这本无可非议
.
合情合理
.
但遗憾的
是
,
作者由此即草率得出
“七擒孟
获
”
纯属子虚
乌有
.
继而
,
作者又述陈立书态度
.
进一步得出
“
‘七摘孟
获
’
之说
.
只是穿凿附会而成的无法置
信的传说而已
”,
这实属主观下结论
.
其一
,
对
“文献向来留意”的陈寿在
《三国志》不记载
.
不等
于没有
“七擒孟获”
之事!其二
,
虽然陈寿
“
对于
故国文献向来留意
”,
“
自有下笔不苟
”
之精神
,
但他并没有亲眼目睹诸葛亮
“
南征平叛
”
之事( 诸
葛亮亲率大军南征为22 5年;陈寿23 3年生
,
4 8岁方
整理史实《三国》)
.
他撰著还是
“
参订他书
.
而
后知其矜慎
”。
在
《三国志》中
,
陈为何不录
“七
摘孟获
”
一事
,
是不是陈
“参订他书”
不到或出于
它因?王文并未考据和说明
。
其次
,
王文所云的
“七
擒七纵
”
不合情理之说
,
是
“不合情理”
的
.
王文说
:“诸葛亮必竟是地主
阶级的政治家
,
而不是无产阶级的政治家
, ,
;
“当
时诸葛亮
‘南抚夷越’
是以武力为基础的
.
如谁不
愿归附
.
就格杀勿论
。
”
所以
,
按王文之意
.
被擒
的孟获
,
也决不会被宽大无边
,
必属
“格杀勿论”
之列
.
决不会
“一而再、
再而三
,
致七擒七纵
”
的
。
必须承认
.
无产阶级的政治家确具有敏锐无比的眼
光和旷古未有的宽阔胸怀
,
这是地主阶级和其他剥
削阶级的政治家无可比的
。
但是
.
王所采用的这种
类比方法是主观的
.
不可取的
,
也是不尽情理的
.
无产阶级是最大公无私的
.
难道我们能不顾历史事
买否定在以前的漫长岁月里没有大公无私的人存
在?
!
过去日本帝国 主义侵略我国
.
曾实行过 杀光
抢光
、
烧光的
“三光”
政策
,
对我国人民进行过惨
无人道的血腥大屠杀
,
许多志士仁人都倒在 他们的
屠刀之下
,
但我们能得出结论
:
他们都出于自己的
政治目的和军事需要
,
对
“
被摘
”
之中国人
,
一个
都不
“纵”
过?
!
众所周知
,
诸葛亮是众口颂道的
一位伟大的政治家
,
他上知天文
,
下晓地理
.
有盖
世之才
.
一向以老谋深算
,
指挥若定著称
。
为此
,
在
“
南征叛事
”
中
,
为了自己阶级的政 治目的
.
“七
擒七纵
”
的
“
宽阔胸怀
”
不可能就没有!诸葛
亮决不是杀人不眨眼的暴君啊!何况他是颇有战略
眼光的军师呢!脍炙人口的
“三
顾茅庐
”
故事谁都
记得
.
刘备为称雄天下
.
虔诚
、
恭恭敬敬地亲临亮
舍三次求贤
,
亮不仅一二次避而不见
,
第三次还磨
蹭了半天
.
才被刘备敬请 出山
。
刘备
“
三顾诸葛
”
之事能做
.
诸葛亮
“七
擒七纵
”
之事
,
就不 能
做?
!
第三
,
王文说
,
“七擒孟
获
”
是不合事实的
。
这实际上也是与历史事实相悖的
。
《三国志
·
李恢
传》说
:“后军反,
南夷复叛
.
杀害守将
.
恢身往
扑讨
.
锄尽恶类
。
”
《三国志
·
张岌 传
》也道
:
“盛乃往讨,
生缚其师魏狼
”.
这些文 字确实 是
“
南人复反
”
的真实记载
。
那么
,
为什么诸葛亮
“七
擒七 纵
”
孟获
.
孟心悦诚服
,
归附蜀政后
,
南
人还复反呢?这里涉及到侗族的一位女英雄
.
侗族
奉祀
“撒堂”
(侗语
.
即先祖母)
.
过去
.
侗族每
迁到一地
.
先修建
“先母坛”
和鼓楼
.
然后才起民
房立寨子
。
直到 现在
,
许多村寨还保留着
“
先母坛
.
的旧址和遗迹
.
这里提到的
“先祖母”.
就是三国
时孟获之妻
.
侗族的说法是
:
三国诸葛亮南征
,
孟
获归顺诸葛亮后
.
他的妻子率领十二名侗族姑娘和
部分士兵继续反抗
。
后来部下全部阵亡
.
她匹马单
枪继续作战
.
战马失足陷进烂泥
,
为蜀兵所杀
.
侗
家敬佩世代纪念
。
当地侗家只供孟婆
,
不祀孟公
.
..
打分:
0 星